文脉与烽火

——深州文瑞书院四百余年的沧桑纪略

本报记者 赵栋

  文瑞书院,这座坐落于深州的著名书院,在四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中,始终以传承文化、培育英才为己任,为明清乃至近代的河北文教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书院历史源流悠长,其前身可追溯至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创建的恒麓书院,开地方教化之风。至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书院更名为博陵书院,承续学术薪火。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书院定名为文瑞书院,此后名扬四方,培养了众多秉持“经世致用”思想的栋梁之材。

  时间的车轮行进至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华夏。在这民族存亡之际,冀中区党委于文瑞书院旧址之上,创立了著名的河北抗战学院。这座昔日传道授业之所,毅然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在战火中培养了逾2700名优秀的军事与党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书院厚重的人文历史增添了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

书院的创立和更名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新到任的深州知州余一鹏于州治东南隅创建了恒麓书院,此为深州历史上首座书院。余一鹏是福建莆田人,在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登进士第,与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为同年。

  在深州任职两年期间,余一鹏多行惠政,其中便有开创恒麓书院以兴教化这一行动。据《深州风土记》所载,明嘉靖、隆庆年间八位离任的州官中,“一鹏最著”,堪称能臣廉吏。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因为张居正推行毁禁书院政策,恒麓书院不幸被废。

  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深州知州尹侃为筹建书院捐置义学田产,但工程未完成便离任了。至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知州邹云城联合武强、安平、饶阳三县知县合力重建书院。他们择址于州治以西三里之旧州村,并请直隶总督方观承命名。方观承援引深州为博陵古郡之典,定名博陵书院。

  时间到了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张杰以书院所在地乃唐代“青钱学士”张鷟故里,更引张鷟祖父对其“以文章瑞于明廷”的期许嘉言,将书院更名为文瑞书院,寓意文华昭彰、辅翼朝廷,此名遂沿用后世。

讲学育人的重要基地

  2013年的时候,深州市在搜集整理深州市中学校史资料时,发现一批清代文瑞书院课艺,内容为学生用小楷书写的八股文,并有老师的批语及所得名次。

  从这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来,那时候文瑞书院已经成为讲学育人的重要基地。

  令人鼓舞的是,文瑞书院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在乡试中成绩斐然,共有五人考中举人。这一佳绩引起了朝廷重臣、时任吏部尚书兼直隶总督松筠的高度关注。他特上奏道光皇帝,称“此(张)杰振兴书院之效,请下诸州县以武强深州为法”,盛赞知州张杰对书院振兴之功,并奏请各州县以武强、深州为典范,效法其办学经验。

    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深州迎来吴汝纶任知州。

  吴汝纶是桐城派后期大师,是“曾门四弟子”之一,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曾、李很多奏议出自其手笔。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振兴教育。于是,书院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书院也日渐昌盛。

  吴汝纶还经常来文瑞书院亲自讲授,发现并悉心培养人才。他授课时,既强调“经史兼通古今,力戒科举空疏之陋”,又主张研习西学,兼容并蓄。在其倡导下,文瑞书院不只讲时文应试之学,而且更多讲求实学,成为桐城派北方重镇。

  据统计,从文瑞书院得名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文瑞书院中进士者有12人,中举人者有122人。弓汝恒、贺涛、常熙敬、贺沅等大批优秀人才都曾在文瑞书院求学或任教,他们对深州乃至河北近代文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文瑞书院改制为深州中学堂,开始把英文、体操等西学纳入教育体系,此次改制标志着其教育体系由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堂的转型。1913年改为直隶省立深县中学校,1917年改称直隶省立第十中学,1928年又改称河北省立第十中学,1933年改为河北省立深县初级中学校。

  这一系列名称的变迁,不仅记录了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深刻变革。

从经世致用到救亡图存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各项重要任务,急需吸收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抗战。一所军政干部学校——河北抗战学院应运而生。学院选址便在深县旧州村文瑞书院旧址。

  可以说,文瑞书院又迎来了新生。

  招生信息传出后,因报考人数太多,文瑞书院旧址容纳不下,便将抗战学院的民运院设在了文瑞书院,军政院设在了深县城里。

  抗战学院坚定奉行“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办学总方针,继承并弘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求真务实的学风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全面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原则,课程内容既涵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包括军事战术与文化知识,紧密契合战时需要。尤为突出的是政治课程教学,着重强调“忠于党和人民、投身抗战、勇于奉献、严守纪律”,切实将理想信念与组织原则贯穿于育人实践之中,在战火烽烟中淬炼出一大批革命骨干。抗战学院以短期训练班的形式开展教学,其班次安排紧凑。首期训练班于8月开学,至10月底顺利结业,共吸引了1400余名学员参与。

  1939年2月,日寇侵入深县,书院被占为兵营和养马场,建筑被毁殆尽、学校几成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在书院旧址成立了旧州中学。虽然昔日书院设施已然无存,但旧州中学承继了文瑞书院兴学育才的千年文脉,亦融合了抗战学院“忠于信仰、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与乡土的发展哺育栋梁,书写着跨越时代的教育薪传。

    文瑞书院原建筑于抗日战争中被毁,该图为深州中学现存的碑亭,内容是同治年间重修文瑞书院的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