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中国人对于晒被子的执念”一话题登上热搜。作为一种打通南北的习俗,晒被常被认为是“健康”“治愈感”的象征。久置或久盖的被子经太阳一晒,变得更加温暖、蓬松;在太阳味道的陪伴下,夜间的睡眠也更加安心。不过你知道怎么科学晒被吗?


晒被有两大好处


近日,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传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晒被可解决两大核心问题。


除湿。以往被子的主要成分为棉花,棉花极易吸水,经过夏季潮湿雨季,到秋冬季节通过晾晒可去除水分,让被子更干爽、蓬松、舒适。现在被子的面料从传统棉布逐步发展为混纺、化纤、丝绸等多种类型,填充物也从单一的棉絮、蚕丝,扩展到化纤纤维、混纺纤维、羽绒等。其中棉、麻、蚕丝等材质同样易吸潮,通过晾晒起到良好的除湿效果。


除菌。阳光中的紫外线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照射过程中会产生微量的臭氧,紫外线和臭氧均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能杀死被子表面及内部的细菌、螨虫等有害微生物;微量臭氧可渗透到棉絮内部,进一步强化杀菌效果。晒后被子散发的“暖洋洋的味道”,本质是微量臭氧带来的气息,是阳光作用的直观体现。


不同被子有讲究


那么晒被的最佳时间和时长究竟是怎样的?天津整理收纳专委会主任胥子介绍称,正午时分的阳光最具杀伤力。晒被子最好选在日照充足的时间,尤以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为佳,时长2~3个小时足矣。实验证明,暴晒两小时后,螨虫的灭杀率高达97.6%,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清除率也超99%。与此同时,棉纤维中的湿气被蒸发,被芯恢复蓬松,保暖性提升近30%。


不同材质对于紫外线的耐受度不同,因此晾晒时间也不同。周传健介绍,棉花材质对紫外线的耐受度相对较高,但染色棉(尤其是深色款)在阳光照射下易褪色,不宜长时间暴晒,可双面各晒一个半小时;而化纤材质(如聚酯纤维等)对紫外线的耐受度则相对较差,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织物老化,且容易产生静电,需严格控制晾晒时间,不超过2小时。被子晒后可用小棍或手部轻轻拍打,注意控制力度,否则可能损伤被芯,特别是对于羽绒被等纤维比较脆弱的被褥。南方气候潮湿,春秋季每周晒一次,冬季可以放宽到半月一次;北方干燥,间隔可以更长。


周传健表示,羽绒、蚕丝等娇贵材质的被子,除日晒外,还可采用低温烘干方式来杀菌除螨。在羽绒、蚕丝能耐受的温度条件下,通过烘干(如洗衣机的烘干功能)产生的暖气流和适宜温度,可杀灭细菌、螨虫,且不会损伤材质,是日晒之外的理想选择。


编辑:刘燕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原标题:中国人对晒被有执念,材质不同晾晒方法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