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交通一体化催生同城新生活


——大数据里“读”河北(八)


10月23日拍摄的秦唐高速公路。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从北京站出发,1个小时左右就能到唐山西站,出了站就离公司不远了。”10月26日上午,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六镜公司”)业务经理李宁电话不断,他正忙着与北京客户沟通进厂参观事宜。


研发部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唐山,位于唐山高新区京唐智慧港的第六镜公司,于2023年3月正式落地唐山。“落户京唐智慧港,我们看中了这里与北京间的便利交通。”李宁所说的便利交通,指的是从京唐智慧港穿行而过的京唐城际铁路。


2022年12月30日,京唐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从北京站到唐山西站,最快的一趟高铁车程仅为57分钟。


记者打开手机地图软件,发现第六镜公司与唐山西站相距不足3公里,导航显示车程仅为6分钟。“从北京坐高铁来,1个多小时就能到公司,太方便了。”李宁说,公司刚成立时,新入职的员工几乎每周都要去北京培训,京唐城际给了他们出行的最优选择。


不是同城,胜似同城。搭上京唐城际快车,第六镜公司在唐山发展势头强劲。


眼下,第六镜公司工作人员正对热态长材双模态智能质检机器人进行改造升级。“这个设备是为唐山一家钢铁企业量身定制的。”李宁说,“2D+3D”视觉检测系统等先进技术,是企业从总部引进的,不仅推动了企业发展,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依托京唐城际铁路,唐山高新区正以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北京创意”与“唐山制造”深度融合,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生态。


从高速公路的便捷直达到轨道交通的网状互通,从定制快巴的灵活穿梭到跨省地铁的破界延伸,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从蓝图变成现实。这些变化不仅重塑着地理意义上的京津冀,更让跨省通勤成为新日常,让“双城生活”有了可能。


“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到2024年的2669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


国家高铁主通道的完善是近五年最显著的成就。2021年1月,京哈高铁北京朝阳至承德段开通,使北京到承德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50分钟;京唐城际铁路和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于2022年12月同步开通运营,标志着京津冀东部地区高效客运通道成形。


在建项目中,京港(台)高铁雄商段、京昆通道雄忻高铁已于2022年相继开工,填补了京津冀区域西南、东南方向的铁路空白。其中,京港(台)高铁雄商段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国家级高铁大动脉,计划2026年9月建成通车。雄忻高铁连接雄安新区与忻州市,计划于2027年建成,建成后将加强京津冀城市群和晋中城市群的融合交流,成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的大通道。2024年12月,石雄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该段铁路是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客运主轴之一,建成后将形成环绕核心城市的“城际走廊”。


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三地可谓“年年上新”,高速路网愈发密集。


“十四五”时期,我省高速公路共完成投资1658亿元,到2024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690公里,与京津高速接口达30个。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进一步加密,2021年建成京雄高速、荣乌新线、京德高速一期,共计283公里,连同既有的京港澳、大广、津雄高速,形成“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网,雄安新区与京津实现高速公路直连直通。2022年津石高速、2023年京雄高速全线贯通,津雄之间实现高速直达,京雄两地1小时通达。


交通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通行时间的缩短,更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卡通行”“一码互联”的便民举措让跨城出行更顺畅。截至2024年,京津冀三地已发行“交通联合”互通卡700余万张,实现336个全国城市互联互通;北京地铁乘车二维码更是与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实现联通应用。


定制化通勤服务则精准对接跨城上班族的需求。截至2025年10月,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已开通燕郊、固安、廊坊、武清等11条主线39条支线,助力打造“1小时环京通勤圈”。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实行“网上预约、远端安检、一站直达”模式,日均客运量达5800人次。“以前挤公交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快巴直达公司楼下,还能在车上补个觉。”燕郊通勤族张萌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