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数字孪生”让未来之城更“聪明”
——大数据里“读”河北(七)

10月27日傍晚时分,雄安新区华灯初上,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宛如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10月25日,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早高峰的车流平稳有序。当东西向车流增多,绿灯时间自动延长;支路驶出公交车,人行道指示灯立即变红,以保障行人安全。这套会“思考”的AI红绿灯系统,正是雄安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的缩影。
雄安的数字城市,是与物理城市同步生成、同生共长的生命体。“在雄安,每一栋楼宇、每一条管廊,从规划之初就诞生了一个数字世界中的‘双胞胎’。”雄安新区工信科技数据局数据资源处、数字经济处处长梁智昊介绍,雄安新区在全国首次提出“数字孪生城市”概念。新区的每一栋建筑,都在建设之初便开始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建模。公园、绿地和水系,数字化建模也始终在同步规划建设。
2022年,“云上雄安”初步长成。新区构建以雄安城市大脑为中心,数字底座体系、智慧建设体系、智能运行体系、场景引领体系为支撑的“一中心四体系”智慧城市架构,打造无处不在、处处可用的城市智能生命体。雄安新区成为国内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
10月28日,位于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的智能城市运维中心内,工作人员紧盯大屏幕上实时刷新的各种数据。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搭载了整个雄安新区的政务云,还有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源源不断地为雄安“云上一座城”提供动力。
看得见的是大屏幕上的数据跳动,看不见的是高速运转的时空数据链条。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统筹、集约部署各类感知终端,建成数字道路500余公里、智慧楼宇5000余栋,接入视频终端10余万路、各类感知终端近百万个,实现新建区域实时可视、精准感知。同时,依托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与时空中枢,贯通全域1770平方公里的时空数据链条,覆盖城市从建设到竣工的全生命周期。
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数据,但数据融合的难度远超预期。梁智昊坦言:“部门壁垒、标准不一、安全顾虑,是规划之初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雄安新区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数字底座体系。
7月8日,国家数据局正式公布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全国共有63家单位上榜。雄安新区3家企业分别在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企业可信数据空间三大方向入选试点名单,雄安与上海、广州、重庆、南京共同成为全国实现“三领域全覆盖”城市。这标志着雄安新区在数据要素创新领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高起点助推全国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过去,一个部门想获取另一个部门的数据需要层层审批。现在,通过数据空间,权限内的数据‘一键可达’。”梁智昊介绍,依托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雄安新区推动数据从“汇聚共享”向“可信流通”跃升。所有公共系统按照统一标准开发,依托城市综合数据平台,一套涵盖业务系统、行业数据中台和公共数据资源池的三级共享架构正在高效运转,让数据在各部门、各系统间无缝流转,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数据印证着机制的活力。截至目前,城市综合数据平台已发布共享接口3679个,累计调用次数达3.42亿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部门少跑腿”。
政策引领为雄安新区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清晰路径。
新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关于全面推动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了覆盖空天信息、人工智能、城市鸿蒙、RISC-V等关键领域的专项政策体系,形成了推动数字城市创新的“四梁八柱”。
如今,数字城市建设的成效正在现实城市治理中持续显现。
创新场景不断增加。以赛事为媒,组织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国际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大赛,吸引155家单位186项作品参赛,评选出46项获奖作品,并通过场景汇数字城市展厅集中展示自主创新与IPv6、鸿蒙、RISC-V等前沿技术融合的创新场景。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构建。依托央企数科联盟资源,雄安新区已集聚67家重点AI企业,联合清华大学院士团队组建雄安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一平台六实验室”。中国星网等央企设立的34家数科公司集聚于此,累计获得软著和专利超4000件。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目前,雄安新区的RISC-V生态创新中心、未来芯片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IPv6示范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鸿蒙全链条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未来之城注入强劲数字动力。
在数字与现实同生共长的雄安,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正从蓝图变为现实,不断展现着“数字孪生”让城市更聪明、更宜居、更美好的广阔前景。( 见习记者郝金钰)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河北新闻网原标题: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大数据里“读”河北(七):“数字孪生”让未来之城更“聪明”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