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的问题无非两种:一种是吃不饱饿出来的,一种是吃饱了撑出来的。”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朱毅看来,这句看似“玩笑”话,却道出了营养问题的本质。



近日,在长轻主办、新华网作为媒体支持的“营养食疗健康论坛”上,这位独具风格的学者用她的观点为“营养消费”正名。


从“吃了吗”到“吃好了吗”


朱毅教授首先抛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观察:“我们以前见面问‘吃了吗’,关心的是是否挨饿;现在我们应该问‘吃好了吗’,关注的是营养质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候语变迁,背后是中国社会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健康的巨大进步。


朱毅指出,部分公众对营养消费存在误解,将其简单等同于无效消费,这种观念源于对健康投资长期价值的认知不足。她认为,当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时,营养消费的价值才会被真正认可。


“所以,品牌要坚持做自己,用实力证明价值。”朱毅呼吁营养行业要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定力。


算清营养食疗的经济账


“营养消费是1元预防对100元抢救的理性投资。”有数据显示:在营养预防上投入1元,就能在临床治疗上节省10元,更能在后续的康复中节约100元。这笔经济账,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显得尤为紧迫。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在这个背景下,营养食疗不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关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战略。


在谈到营养食疗的具体价值时,朱毅表示:“在肥胖管理上,我们强调‘七分吃、三分动’。首先要通过饮食调整让体重降下来,等到关节和心脏负荷减轻后,再开始运动干预。”这恰恰说明了营养干预在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营养食疗是预防医疗的核心组成,它站在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前端。”朱毅强调,与其等到疾病发生时才投入巨资治疗、抢救,不如在“未病”阶段进行科学干预。这种理念的转变,意味着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突破认知困局:从“不配得”到“我值得”


然而,营养消费在中国仍面临巨大的认知障碍。朱毅深入剖析了中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不配得感”——这种源于不同年龄段群体对健康投资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与过往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推动观念转变需要理解与沟通,子女要懂得引导父母关注预防性健康支出。


“我们要重新定义‘节俭’。”朱毅说,“投资健康不是个人奢侈享受,而是对家庭的责任担当。爱自己,就是对子女最大的支持。”她认为,跨越这种“不配得感”,需要完成从“为子女而活”到“为全家健康负责”的观念转变。


这种转变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子女开始支持父母购买正规机构的营养食疗服务,孝心的表达从治病救命前移到了延长健康寿命。在朱毅看来,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健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营养食疗守护健康“治未病”


随着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发展型向健康型升级,“民以食为天”被赋予新的内涵——“食以康为先”。


朱毅则用“华佗三兄弟”的典故作比:大哥治未病,二哥治欲病,三弟华佗治已病。“我们营养食疗工作者,就是那个‘大哥’,总是在人们还没生病时就把健康问题解决在去医院之前。”虽然这种工作“不那么被看见”,但却是最有价值的。因此,真正的健康管理应该前置,在疾病发生前就进行有效干预。


有研究显示,通过有效地改变生活方式,如膳食结构调整等,可预防80%的心脏病、90%的2型糖尿病和70%的中风。这些数字背后,是营养食疗作为公共卫生策略的巨大潜力。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反思能不能防好病?”朱毅认为,公共卫生决策需要前瞻性布局,而营养干预正是最具普惠性、可持续性的策略。“营养食疗要从娃娃抓起,营造防大于治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营养食疗产业机遇:良币驱逐劣币时代


随着政策监管趋严和消费者认知提升,营养食疗行业正逐步向规范化发展。毋庸讳言,也需警惕个别不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这要求从业者以更高标准自律,共同维护市场健康生态。


“以前三天两头上焦点访谈谈食品安全,现在少了,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好转了。”作为多次参与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的专家,朱毅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这为营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全是底线,营养是上限。”朱毅表示,正是因为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她才更加专注于营养领域的研究,“我们要追求更高的目标”。


她呼吁行业从业者要有“职业自豪感”:“我们在做一桩善莫大焉的事情,而且特别有力量。”这种力量来自营养干预的普惠特性——它不分贫富,不问出身,只关乎科学的选择和持续的坚持。


微观见证:营养食疗的力量


在论坛的最后,朱毅分享了她对营养消费的深刻理解:“一顿饭或许不算什么,一日三餐也很平常,但当它们乘以365天,再乘以数十年,就会产生巨大的累积效应。”


“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句朴素的真理,道出了营养消费的本质价值。朱毅指出,营养干预的特点在于其持续性和累积性,它不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却能在长期改变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这种“细水长流”的特性,也正是营养行业被误解的原因之一。朱毅坦言:“因为它见效慢,所以很多人怀疑它的价值。但正是这种持续性,决定了它的深远影响。”


虽然营养行业面临诸多误解,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更重要的是先把酒酿香。只要企业坚持做好自己,做出实效,自然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朱毅表示。


论坛结束时,朱毅用一句英文寄语勉励同行:“good,better,best,好,更好,最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细水长流的营养投入,一餐饭或许微不足道,但日复一日地坚持,乘以365再乘以N年,就足以改变人生轨迹。


算清营养消费这笔账,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远见和勇气。从被质疑的“智商税”到健康中国的重要支点,这条路上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我们相信,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营养消费的价值必将得到应有的认可。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营养食疗:从误解中的“智商税”到健康投资的理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