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地球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之际,一场源自欧洲的“地下运动”正获得强大的东方推力。金秋十月,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动物学会及联合国《世界生态》国际事务与经贸发展委员会等权威机构联合发起倡议,呼吁将每年10月临近21日的周日设立为“世界(中国)蚯蚓日”。此举旨在响应已由英国发起并在欧洲推行的世界蚯蚓日(10月21日),填补中国在这一全球性生态纪念活动的空白,并以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农业规模,为全球土壤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强劲动力。

“无声的工程师”面临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拉响警报
蚯蚓,这个被达尔文誉为“地球最重要物种”的土壤工程师,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过度农业化学化、土壤板结、环境污染以及为满足商业捕捞而生的非法“电蚯蚓”行为,导致全球范围内蚯蚓种群数量锐减。这不仅是单一物种的危机,更直接撼动了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根基。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发出警告,全球土壤退化形势严峻,而蚯蚓作为土壤健康的“活指标”,其存亡关乎人类“饭碗”与文明永续。
蚯蚓虽其貌不扬,却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一环。它们通过钻洞和取食,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其透气性和保水性,其排泄物(蚯蚓粪)是极佳的天然有机肥料。它们分解有机废弃物,加速物质循环,变“废”为宝,是名副其实的“环境清道夫”。同时还能为土壤微生物创造家园,其隧道成为植物根系生长和水源涵养的通道,极大地提升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此外,蚯蚓的数量和健康状况,也是衡量土壤是否洁净、肥沃与活力的“金标准”。
失去蚯蚓,意味着土壤将失去活力与韧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倡议:以国家行动赋能全球生态治理
此次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从关注地表之上的绿水青山,深入至维系万物生长的“黑暗沃土”。倡议并非简单引入一个纪念日,而是旨在打造一个集公众教育、保护行动、政策推动与文化弘扬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
世界眼光下的公众觉醒:倡议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蚯蚓与土壤生态知识普及,尤其面向青少年,让“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未来”的理念深入人心,与全球生态教育浪潮同频共振。
从田间到政策的系统行动:鼓励生态农业实践,减少化学投入;倡导垃圾分类与厨余堆肥,实现废物循环;坚决打击“电蚯蚓”等非法行为;并推动将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更高层级的生态政策。
弘扬“地龙精神”:倡议首次提出弘扬蚯蚓(中药称“地龙”)所代表的默默奉献、滋养万物的精神,将其提升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文化象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下纽带”
“土壤没有国界,蚯蚓的连接遍布全球。”一位参与倡议的专家表示,“设立‘世界(中国)蚯蚓日’,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具体行动。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的实践,推动更多国家共同关注这些沉默的地球公民,携手守护这条关乎全人类福祉的‘地下生命线’。”
从欧洲的世界蚯蚓日到中国的积极响应,一场跨越大陆、旨在唤醒对地下世界尊重与保护的行动正在汇聚力量。当人们俯身倾听土壤里那微弱的蠕动之声,正是地球生命脉搏的强劲回响。保护蚯蚓,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命根基,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一条肥沃、健康的未来之路,为人类留下一个清新、健康、充满希望的绿色家园。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以国家行动赋能全球生态治理 中国倡议设立“世界(中国)蚯蚓日”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