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终于不用再为租金的事奔波了!”调解室里,罗某某紧紧攥着刚签署的调解协议书,声音里满是释然。对面的某公司代表也点头回应:“我们会按协议履行,感谢你们厘清了责任。” 一场持续多月的建筑施工设备租赁纠纷,在希帷云调解中心的调解下,从僵持不下走向了妥善解决。


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某公司因工程建设需要,向罗某某租赁了一台挖掘机,双方约定了租赁单价与结算方式,实际工作量以现场人员签字确认为准。经过三年合作,双方对账确认租赁款总额及已付款项后,剩余款项却迟迟未能结清,罗某某多次催要仅收到少量款项,无奈之下诉至法院,案件随后被委派至希帷云调解中心进行调解。


调解员接手案件后,首先细致梳理了台班统计表、结算单等全部证据材料,很快抓住了纠纷的核心症结:某公司对项目经理部签署的结算单效力存在模糊认知,试图以此推脱付款责任。


“咱们先把法律关系理清楚,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调解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向双方当事人明确阐释,项目经理部作为公司设立的内部职能部门,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也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其他组织”,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签署结算单的行为后果理应由设立它的公司承担。同时,双方的设备租赁合同是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具备法律效力,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保障。


在厘清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调解员进一步秉持“依法调解、情理兼顾”的原则展开协调。对公司,调解员强调,按期支付款项不仅是合同义务,更是企业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利于维护行业合作生态;对罗某某,也肯定了他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的理性做法。经过耐心沟通,双方终于放下对立情绪,就剩余款项的支付方式达成一致,公司承诺按期结清款项,罗某某则当场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


这起建筑施工类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希帷云调解中心专业能力的生动体现。在这类纠纷中,中心依托“专职调解员+行业专家”的团队优势,既能破解合同效力、责任主体认定等专业法律问题,又能结合建筑行业运作逻辑找到矛盾突破口。


作为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希帷云调解中心在处理建筑施工、公司股权等各类民商事纠纷时,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将专业法律解读与柔性沟通技巧相结合,既帮当事人明晰责任、消除认知偏差,又兼顾各方实际情况寻找更优解。


来源:今日湖北
原标题:希帷云调解中心:巧解建筑设备租赁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