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的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厂区内,一块厚度仅0.07毫米的“蝉翼钢”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它轻若纸片、柔可弯曲,却承载着5G基站和集成电路板的核心使命。这块钢铁的“蜕变”,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唐山承接京津产业技术转移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唐山主动承接京津产业创新资源,以“平台搭建、产业升级、创新转化”为主线,促进“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推动技术转移从“单点承接”迈向“生态融合”,为这座工业之城注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平台支撑:打造承接疏解“强磁场”


“十四五”伊始,唐山便对协同发展载体进行系统性重塑,打造多层次承接平台矩阵。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深化“共建共管”模式,实现资质互认与要素共享,截至2024年曹妃甸累计落地北京项目271个,引资2540亿元。“十四五”期间,首钢京唐公司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之路上不断成长,这家企业成为120个机器人上岗、百余个数智场景落地、业界领先的绿色智能梦工厂。如今的首钢京唐,以“绿色闭环”重塑行业标杆。通过自建海水淡化工程,实现工业用水100%自给;浓盐水制盐、淡化水制瓶装水的循环模式,让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废钢比突破55%的技术试验,使吨钢碳排放低于行业均值18%。42亿元环保投入,不仅荣膺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更带动周边30余家企业形成低碳产业集群。


同样书写“绿色传奇”的还有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北京巴威公司将生产环节迁至曹妃甸。2023年投产首年即完成3000吨生产任务,2024年产能跃升至1.1万吨。“光热锅炉利用熔盐吸热发电,技术全球领先。”技术部经理徐佳指着巨型组件介绍。距港口不足10公里的地理优势,让这家海外订单占比过半的企业如鱼得水。


截至2024年底,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173个,完成投资500余亿元,逐步发展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特色平台多点突破,让承接更具精准度。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里,北京同仁堂中药材加工车间即将投产,年产能可达400万公斤,与本地既有项目构建起完整中药制剂链条;高新区京唐智慧港引进的26个重点项目中,24个来自京津,投资超百亿元,成为智能制造技术转移的核心承载地。


技术嫁接: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在燕赵钢铁实验室曹妃甸研发中心,百公斤级熔盐电解设备正生产纯度99.99%的高纯铁。“新工艺碳排放降低95%,生产周期缩短20%。”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梁精龙说。该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8个创新平台,与河钢集团等共建30个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链条在曹妃甸新城青龙湖创新产业园愈发清晰。在这里,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融合创新实验室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无人机物流系统;国家级军民融合飞行器检测中心内,新型复合材料接受着极端环境测试。“这些项目都是从北京‘嫁接’过来的,现在已经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曹妃甸’的链条。”园区负责人介绍。青龙湖创新产业园协同科技园内,清华大学“一池三洞”实验室一期总投资4.55亿元,宽速域多功能风洞、高速立式水洞等设施,能模拟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流体环境,为航天飞行器、深海探测器提供关键试验数据。实验室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能为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重要试验平台。


新质生产力在协作中结硕果。在唐山高新区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有限公司展厅,消防灭火机器人、煤矿作业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的防爆智能巡检机器人,融合了北京先进机器人感知控制规划等智力资源、天津新能源技术、唐山制造基地目标场景适配和产品产业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公司机器人研发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唐山机器人企业数量突破200家,占全省总量60%,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的特种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 。2023年启动的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制度保障:构建承接京津产业技术的良好生态


我市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构建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为“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积极对接中关村、高校院所、央企总部等京津优质创新资源。聚焦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提高京津冀科技成果唐山转化率实施方案》《产学研用“双进双促”专项工作方案》《“京津研发、唐山转化”唐山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技术需求手册》等,并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和京津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的对接活动,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持续开展“百家科研院所(机构)进唐山”活动,与国内各类科研院所425家达成合作。


在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冀两地按照“示范区管委会+建设指挥部”模式,河北选派干部任职,北京选派干部挂职。两地干部齐心协力,建立了有效会商机制、政策共引机制、创新协同招商机制,不断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共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便捷服务生态,开辟河北自贸区曹妃甸片区跨省通办窗口,实现北京3600项政务事项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从“首钢搬迁”到“京企集群”,我市用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通过产业链重构、创新链融合、生态链协同,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在这片热土上,协同发展正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姜长淼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原标题:五年深耕协同路 产业承接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