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衡水武强县周窝镇大段庄村的刘兰成家里,锯木声、打磨声交织作响,62岁的他正俯身操作台,指尖翻飞间将几根木条精准拼接、涂胶贴合,身旁的工人们各司其职,勾勒出非遗宫灯制作的鲜活日常。







刘兰成的宫灯情结,藏在三代人的时光里。爷爷与父亲辈以制作糊纸的民用灯笼为生,灯火摇曳间,手艺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扎根。17岁那年,怀揣对木工技艺的热爱,他远赴北京学手艺。先习木工一年有余,后进入北京宫灯厂深造近两年,光是雕刻技艺,就潜心打磨整整一年。“龙、凤、万字纹这些纹样,最考真本事。我没学过画画,就挤所有闲工夫练线条、琢磨造型,刻坏的木料堆满了角落,才摸透怎样把刀用的更顺手。”说起当年学艺的日子,刘兰成抬手亮出指尖的刀痕,那是岁月刻下的匠心印记。


1986年7月,学成归来的刘兰成创办了武强县周窝仿古木器宫灯厂,自此开启宫灯制作的创业路。起初,他将做好的宫灯寄放于叔叔在北京开的店内售卖,凭借精细的工艺、古朴的质感,渐渐吸引顾客驻足,后来,北京多家公园、中式饭店也慕名找上门,请他定制特色仿古宫灯。订单从零星几单增至源源不断,家里亲戚纷纷加入帮忙。




手工宫灯的制作从开料、画料、雕刻,到组装、打磨、上色,足足有二十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制作一个高为50厘米左右的手工宫灯,至少要耗费四天时间。早年做一盏灯只赚十几元钱,一个月忙下来就挣几十元钱,可刘兰成从没动过放弃的念头:“守住这门手艺,比啥都重要。”



时代在变,老宫灯也得跟上新需求。刘兰成的儿子提议拓展宫灯品类,随后,吸顶灯、落地灯、台灯、壁灯接连出炉,兼顾实用与观赏的宫灯,走进了更多寻常百姓家。


如今,刘兰成的宫灯早已不局限于仿古样式,产品广销浙江、广州等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市场,需求格外旺盛。更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宫灯制作技艺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三代传承的民间手艺,到受认可的非遗项目,灯火相传里,藏着匠心坚守,更藏着文化延续。


四十余载光阴,从年少学艺到花甲坚守,刘兰成以木为骨、以艺为魂,用二十道工序雕琢宫灯,用半生执着传承手艺,让老宫灯亮过岁月、走进万家,让非遗手艺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里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