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绝技”成为“世界语言”


吴桥杂技何以打动全球观众


  运河之水,从沧州吴桥蜿蜒而过,流向远方。


  “把最精彩的展现出来!”9月28日夜,吴桥东方杂技城流光溢彩,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拉开帷幕。音乐声中,一座小桥出现在舞台中央。44岁的吴桥杂技世家“彭家班”传承人彭立新深吸一口气,和家人信心满满地登上舞台,分别展示起转伞、飞叉、空中飞碟等绝技,博得掌声阵阵。


  9月29日,外国学员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练习杂技。 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传统技艺与现代舞美相互交融,台下掌声雷动。“彭老师,加油!吴桥,加油!”许多曾跟随彭立新学艺并来参加本届杂技节的外国演员和在场观众激动不已。此刻的吴桥,真正成了世界舞台。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从运河码头的“撂地”卖艺,到驰名国际赛场,吴桥杂技何以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从而打动全世界?


  9月29日,训练场的一幕,或可回答——


  塞拉利昂女孩杰丽卡凝神练习水流星,汗水沿着脸颊滑落,她的眼神始终坚定;埃塞俄比亚少年丹尼斯在教练指导下反复打磨单车技巧……连日来,一拨又一拨外国学员专程奔赴吴桥学习培训。


  “根植于深厚历史底蕴的吴桥杂技,拥有‘惊险奇绝’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非凡的辨识度吸引和打动着全世界。”秘鲁普瑞奥达茨演艺公司总经理、本届杂技节境外评委玛瑞亚·特瑞萨说,大运河畔的吴桥已成为世界杂技爱好者的“朝圣地”。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由先秦“蚩尤戏”和汉代“角抵戏”发展而来,早在南北朝壁画中就已呈现“蝎子爬”“肚顶”等成熟技艺。历史上,吴桥土地贫瘠,当地人农闲时以卖艺谋生,锅碗瓢盆、桌椅刀枪皆可入技,创造出“舞飞叉”“蹬大缸”等经典节目。这种从生活中淬炼出的艺术,带着天然的烟火气与生命力。


  “吴桥杂技不是炫技,而是实打实的千锤百炼。”“鬼手”王保合之子王立刚,以其家传“三仙归洞”征服观众。一根筷子、两只碗、三个小球,在他手中变幻莫测,观众瞪大双眼也难以窥破玄机。采访中,他说:“道具越简单,越考验真功夫。”


  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近年来,吴桥杂技大胆融入现代科技与多元艺术形式,更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杂技剧《运河画卷》融合杂技、歌舞、武术,展现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秦俑魂”——独轮车技》融合传统车技与舞蹈;沧州杂技团等创排的《龙跃神州——中幡》融入京剧与武术,成为现象级节目……


  吴桥杂技赢得世界认可,还在于一代代艺人敢闯敢拼。


  自清末民初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吴桥杂技艺人沿运河北上南下,先后有两千余人走出国门,像孙福有、孙凤林、孙凤山、史德俊等,他们把散发着泥土之气、极具东方特色、饱含中国底蕴的绝技带到遥远的异域。被誉为“现代杂技之父”的孙福有创建的“中华国术马戏团”曾巡演30多个国家,名震海外,他当年创造的许多杂技节目、动作、道具,至今仍见诸杂技舞台……


  这种“闯江湖”的精气神,给吴桥杂技带来世界声誉。从江湖游艺到享誉世界,吴桥杂技始终勇立潮头,不断创新、追寻梦想,更持续吸引着世界杂技寻根吴桥、学艺吴桥、感受吴桥。


  “如今的吴桥,已成为全世界杂技人才培养的摇篮。”9月29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告诉记者,自2002年起,该校开始承担国家援外培训任务,为3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众多杂技学员。


  这些学员回国后,多数成为当地杂技艺术的中坚力量。


  埃塞俄比亚学员叶纳学成归国后,创办“非洲梦”杂技学校,并带队参加吴桥杂技节。塞拉利昂学员安娜·威廉姆斯成立该国首所杂技学校,让杂技成为该国“发展最快的艺术项目之一”。第六次来吴桥参加培训的老挝学员红姆巴斯已成长为带队老师,她告诉记者:“现在老挝很多杂技表演都融入中国杂技技巧,观众特别喜欢。”


  桥通天下,花开四海。吴桥杂技吸引全球,更得益于吴桥杂技节这一世界级平台。1987年,首届吴桥杂技节在石家庄举办,开启中国杂技与国际对话的窗口。38年来,这一杂技赛事不断成长,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代表着世界杂技最高水平。


  “如今,各国杂技团队视在吴桥杂技节摘得金狮奖为至高荣誉。”9月29日,河北省艺术中心主任廉天告诉记者,吴桥杂技节参赛节目均从世界各地精选,“金狮奖”含金量缘于其权威性与公正性。评委阵容涵盖国际杂技界知名人士,评分标准兼顾技巧难度、艺术表现与创新性。自举办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节目参加比赛。在高水平的交流切磋中,吴桥杂技不断探索提升,彰显着独特吸引力。


  “杂技节回家了!这些天我走在街头,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杂技演员和观众,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采访中,72岁的杂技家于金生心潮澎湃。他说,自己大半辈子跑江湖闯码头,如今更是有幸见证了吴桥从运河码头到国际舞台的变化。


  “杂技的魅力在于无需翻译,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直抵人心。”在于金生看来,吴桥杂技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语言”,关键在于其蕴含的中国智慧、承载的东方哲学与人文精神。


  柔术体现“以柔克刚”、平衡术暗合“天人合一”、集体节目展现“和合共生”……这些蕴含中国智慧的美学表达,超越技巧层面,引发观者勇攀高峰、拼搏协作、不断进取的精神共鸣。在吴桥,无论是少年学员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还是老艺人一生坚守一门绝技,都传递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然而,吴桥杂技赋予世界的,还远不止于此。


  “在吴桥练就绝活,改变人生。”塞拉利昂学员安娜·威廉姆斯说,“吴桥杂技给许多塞拉利昂儿童带去了人生的希望。”“吴桥杂技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多次带领青少年来吴桥训练的孟加拉国教练加拉尔说,“孩子们在这里学到的远不止杂技,还练书法、绘脸谱,了解二十四节气、学习中国礼仪……领悟到东方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桥通世界,技润人心。真正优秀的文化,从来都是世界的。


  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如一座文化方舟,承载千年记忆,面向未来启航。采访中,很多吴桥杂技艺人道出共同的心声:“再创辉煌!”


  “从大运河走向五大洲,吴桥杂技用千年时光完成了一次文化远行。它以开放的胸怀、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东方智慧与审美追求,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主席陈书镇说,期待吴桥这个“杂技之乡”以更开放的姿态续写新的精彩,用古老而青春的杂技讲好河北故事、中国故事,让河北与世界深情相拥。(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聚焦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丨吴桥杂技何以打动全球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