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上。(资料片)沙飞摄


20年前,当我们在东京日本防卫省档案馆,看到厚厚的1928年日本军部所编纂的极密《直隶省兵要地志》《热河省兵要地志》的时候,内心极度震撼——河北的每一个重要村庄哪个坟头上架机枪扫射覆盖面大?哪条土路下雨时炮车推不动?村里的水井能供多少人饮用?……其时,离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还有近10年。


河北抗战史是一部军民血战到底的英雄史诗。坚韧不屈的抗战智慧、历史贡献,不仅关乎一省存亡,更深刻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遍布河北的烈士碑刻与文献,80年来无声诉说着这段“血沃燕赵”的壮烈岁月。河北人民从抗战的第一天起就有胜利的坚定信心,历史证明了——我们是胜利者。


7月5日,观众在河北博物院参观“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烽烟起


河北是华北连接东北、华东的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主张“开发”中国本部,首先是“开发”华北。1933年1月1日,日军进攻山海关,河北抗战打响。这是日军进攻热河,继而攻占华北的序幕。


长城抗战爆发后,中国守军近35万人在长城东段主要隘口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29军将士在喜峰口、罗文峪以大刀与日军肉搏,官兵们以血肉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振奋了全国人心。


然而,在优势火力下,日军突破防线,推进到蓟运河一线,形成对平津三面包围态势。最终,国民党军队被迫全部撤离,冀东沦陷。日本占领冀东后开始向冀北发展,进犯察哈尔。


1935年,日军迫使国民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冀、察两省及华北主权大部丧失。


七七事变后,1937年11月,华北基本沦陷,日军直逼黄河北岸。至此,如毛泽东所说“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分兵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使晋察冀、冀中、晋西北、晋冀豫、冀南及山东、冀鲁豫相互呼应,将日军后方变成中国军民的抗日前线,战略上形成对日军的犬牙交错的包围态势,钳制平汉、平绥、津浦、正太、北宁运输动脉。这些根据地北越长城可入东北,南下可抵中原华东,是插在日伪心脏的一把尖刀。


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基础牢固。


当孙中山认为中国人一盘散沙之时,早期觉悟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再造中国”的前进方向,开始重整山河。20世纪20年代起,在李大钊领导下,以平津为中心,冀东、冀中、冀西、冀南建立了党组织。共产党在河北有长期的工作基础,虽屡遭反动势力的迫害,但组织系统完整。九一八事变后,河北各地党组织动员各阶层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各地学生建立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宣传,投笔从戎。北平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成立北平工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开展抵制日货运动。1936年,华北城乡已有共产党员7000余人。党领导下的抗日活动在河北大地蓬勃开展。


根据地


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创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目标。


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1937年8月,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动员千百万群众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全军共4.6万人,从陕甘宁边区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初,八路军总部决定115师在晋察冀三省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20师进入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总部率129师转至太行山脉,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中共晋察冀省委在阜平县成立。之后,115师政委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区创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第一完小召开,选举了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年底,保属省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3000余人,听从号令的抗日武装近7000人,后改称河北游击军。10月10日,原东北军第691团由永定河撤退到藁城县梅花镇,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遵照中共北方局指示,拒绝南撤,迎击日军。两支力量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成立冀中军区,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成立时辖36个县,其中21个县在今河北境内。1940年底百团大战结束,1941年初又创建冀热察边区。晋察冀边区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1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晋察冀边区是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敌后华北战场指挥中心的驻地,是129师主力根据地。


1937年11月初,刘伯承奉命率第129师挺进晋东南,着手开创晋冀豫根据地。1938年1月,第129师东进纵队开赴冀南,邓小平接任129师政治委员。3月,中共冀晋豫省委建立起晋中、冀晋、冀豫、晋东南、晋豫等特委,党组织得以恢复发展。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标志着晋冀豫边区根据地初步形成。


晋察冀、冀中、晋冀豫、冀南等抗日根据地的开创,使河北成为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河北各抗日根据地率先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春夏之交,河北各根据地形成了强大的反攻力量。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发表后,河北根据地一举收复张家口、邯郸、邢台等重要城镇,精锐之师挺进东北。河北根据地军民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染山河


河北抗战史,是一部壮阔史诗。朱德说:“华北抗战有着决定中日战争的胜负的伟大意义。”


小说《荷花淀》《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风云初记》《平原烈火》,电影《地道战》《雁翎队》《小兵张嘎》《回民支队》《狼牙山五壮士》……这些作品中的燕赵儿女抗战形象,在中国人脑海中留下深深印记。


狼牙山崖壁的弹痕、白洋淀里的木船、太行山中的无名坟茔,诉说着一个真理:最伟大的力量,永远深植于觉醒的民众之中。


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中国通”冈村宁次,用5万大军对冀中“大扫荡”,妄想竭泽而渔。然而,这个“中国通”不知道的是,“勇武任侠”的燕赵儿女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什么是“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毁家纾难,视死如归,河北人民用热血诠释了不屈的抗争精神!


在河北,八路军及游击队与日军进行了无数次著名战斗。


1938年3月,邯郸涉县神头岭,刘伯承以“重叠待伏”战术,公路设伏,短兵相接,1500余日军仅100余逃脱,此战被日军称为“八路军第一流的游击战术”;1939年4月,在河间齐会,贺龙指挥120师部队,激战三昼夜歼敌“精锐之旅”700余人;1939年11月,涞源县黄土岭,八路军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这是中国抗战中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1940年的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大规模破袭战,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


抗战中,河北军民作出了特殊贡献——


地道战是经典的战术创新。在河北战场,仅冀中地道总长度达1.25万公里,被誉为“地下长城”。


打造威震敌胆的地雷战。河北民兵广泛使用地雷,使日军寸步难行,闻风丧胆。


以破袭战击碎日军“囚笼”。抗日军民攻击日军交通线,切断日军运输线,歼灭分散的护路日军。


“麻雀战”遍地开花。根据地组建武工队,在敌占区开展工作,杀敌锄奸,威震敌胆。


自1937年11月7日至1938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战斗434次,毙伤日伪军13997名,缴获各种枪支和大批军用物资;冀中军民在第120师配合下,经过五次反“扫荡”战役,与敌作战158次;1941年后,八路军在华北牵制日军约15至20个师团,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40%至58%。


…………


鱼水情


平原抗战无险可守,如何进行游击战?


聂荣臻深有感触地说:“人民群众一经发动起来,就有了足以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人山’和‘人海’。”1944年美军观察组考察太行根据地,福尔曼在《北行漫记》中写道:“这里每一座山头都是抗日堡垒。”


依靠和动员人民,激发蕴藏在民众心中爱国主义的伟力,就是找到了赢得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


中国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河北迅速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目标。作为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是除东北外抗战时间最长的地区。在晋察冀,1938年11月日军围攻根据地,1939年秋季大“扫荡”;在冀中,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连续五次分区“扫荡”,1940年春全面“扫荡”;在晋冀豫,1938年日军第一次9路围攻,1939年8月底第二次9路全面“扫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日军在河北制造“无人区”,承德、唐山的千里无人区1.7万多个自然村落被夷为平地,在河北留下不计其数的万人坑……


根据《中国人口·河北分册》统计,抗战中河北省1940年有人口23212532人,与1935年相比减少3774621人,平均每年减少754924人。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抗战期间押往中国东北及日本国的河北劳工有326532人。日军实施“三光政策”和战争导致耕地荒废约30%。日方《华北治安战》承认日军从河北掠夺煤炭2000万吨、棉花50万吨……


什么是人山?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声势。


当八路军359旅来到平山洪子店征兵,整村整村的年轻人参军;抗战期间,25万人口的平山县15%青壮年男子成为八路军;日军侵入河北时,无数奋起反抗的武装后来大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各地普遍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形成全民抗战的组织网络;抗战期间,河北数十万群众参与破路、运输和侦察,提供物资、情报和兵员保障,成为抗战的重要支柱……


卢沟桥的枪声,震醒东方雄狮。抗战中,河北人呈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英雄气概。敌人包围献县东辛庄,抓住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借此劝降马本斋。白文冠绝不屈服,绝食饿死。女性如此,况乎须眉?舍身为国、视死如归,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时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什么是人山?这就是人山,是燕赵儿女的家国情。


砥柱中流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以博大胸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种以抗战大业为先的爱国情怀,最终形成“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全民族抗战局面。


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说:“八路军在华北的抵抗,使日军始终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通过社会革命将全体爱国同胞动员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将爱国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民族抗争的时代洪流,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之战,是人性之战,自然具有国际性。河北人民在正义战争中所彰显的人性光辉,为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精神根基。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基因,熔铸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凝聚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彰显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河北抗战史证明了这一点。


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更是奋斗精神的实践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在这场战争中,河北军民是伟大胜利者,先烈和经历者给后代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行动伟力,激励着燕赵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起磅礴力量,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编辑:戴婧霄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 ——聚焦河北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