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山水赤岸 永念赤子丹心


——体验红色太行·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


9月11日,游客在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参观。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9月17日,在位于涉县赤岸村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来自山西长治一家企业的39名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太行山下,清漳河畔。赤岸村,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村落,始终葆有一种炽热而永恒的底色——红色。


1940年12月底,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迁驻赤岸村,清漳河畔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伯承、邓小平等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领一二九师将士与当地人民一道浴血抗战、守护河山,领导创建了华北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书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


战火远去,精神永存。


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修建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占地面积300余亩,由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八路军一二九师陈列馆、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太行颂文化园、赤岸公园等部分组成。越来越多参观者走进这里,追寻红色记忆,聆听岁月回响。


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门前,有五条呈“之”字形的石砌小坡,被称为“五加坡”,当年一二九师司令部的代号“五加坡”就由此得名。现在,这五条被一二九师首长们及众多高级战将踏过无数次的石砌小坡,依旧光滑可鉴。


踏入院落,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所栽的丁香、紫荆树早已枝繁叶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瞻仰的人们。


院落中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剧透”着往昔的烽火岁月。司令部旧址的墙上,还挂着当时各地区的作战形势图;刘邓旧居里,开裂的办公桌、老旧的油灯,无声还原着首长们日夜忙碌的场景。


正是在这里,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书写了一段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传奇。


不远处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陈列馆中,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份详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不仅再现了革命先驱的热血芳华,还诉说着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当时,老百姓们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支援八路军,铁了心跟党走。”陈列馆讲解员杨少琨经常向参观者讲述一位“八路军母亲”的故事——反“扫荡”中,涉县普通农妇李才清,冒着被日寇杀害的危险,救助了5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掩藏了大批重要物资……


当下,如何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阻隔,以新鲜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灵?在红色研学旅游基地,情景体验剧《黎明之前》应运而生。


演出中,由游客扮演的八路军战士、爱国师生、谍战精英跟随表演队伍一起“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体验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群情激昂,热血沸腾。


全新的故事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更多青年人的情感共鸣。


漫步赤岸村,“拥军路”“解放路”“连心巷”……老百姓用更多红彤彤的新地名,表达着对八路军、共产党的拥戴之情。


一个个变化的地名里,也同样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对这片革命老区的无限深情。“将军岭”,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位于赤岸村村西的将军岭,原名庙坡岭。1986年,刘伯承逝世后,家人遵照其遗嘱,将其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随后,徐向前、李达等近20位老首长逝世后,相继将骨灰安放于此。1990年10月,邓小平亲笔为此山题写岭名——“将军岭”。


如今,岭上松柏苍翠,石径清幽。登顶远眺,清漳河蜿蜒流淌,天地肃穆,忠魂长守。


走进太行深处,走进赤岸村,走进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让我们穿越时空,拨开历史的硝烟,追寻血与火的红色印记。


编辑:王书文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踏访山水赤岸 永念赤子丹心——体验红色太行·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