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敌我区域交错,斗争形势异常复杂。已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乡村文艺运动多年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小分队来到河北平山县,白天和农民一起抢收抢种,晚上开展宣传演出。
为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小分队成员牧虹和卢肃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又创作同名歌曲作为收尾,启发大家团结起来、坚持抗战,迎接胜利的到来。歌曲通俗、流畅而有力,迅速传唱开来,成为团结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号角,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英勇战斗、奋勇向前。
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实行残酷的“抢光、杀光、烧光”政策,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形势。
当时,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的牧虹和音乐系毕业的卢肃,作为西北战地服务团小分队成员,赴河北平山农村宣传政策、保卫麦收。为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当时25岁的牧虹和26岁的卢肃合作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
在排练过程中,小分队队员们觉得歌剧的结尾过于仓促,建议增加一个幕终曲。牧虹的女儿赵姗姗说,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父亲只用了二十多分钟,趴在老乡的平房顶上就写出来了,歌词中“蕴藏了对敌人的恨,对老百姓的爱,对八路军的崇敬”。
全长68个字的歌词,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歌曲旋律激昂雄壮、明亮流畅,节奏“六度跳进”、铿锵有力。曲作者卢肃的女儿卢乔回忆,拿到歌词后,她的父亲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谱曲。
1943年6月,《团结就是力量》由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滹沱河边的北庄村首演。歌剧中,受欺压的租佃劳苦群众对顽固分子开展说理斗争,要求依法讨回公道。结尾的歌曲唱出了根据地军民的心声,引发轰动。北庄村68岁的老党员王素军说,他的姥爷那时负责组织村民前去观看演出,那时“周围村也都来看,人特别多”,看完演出,“村里人更团结了”。
1941年冬天和1943年春秋两季,平山县曾三次遭受日寇的疯狂“扫荡”。平山县作协副主席齐彦文说,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团结就是力量》如同刺破黑暗的光芒,给根据地军民带来了希望:“当时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模范县,因为日军实行‘三光’政策,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广大的农民希望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团结就是力量》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困境中自力更生,坚持抗战,把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团结就是力量”的呐喊,响彻晋察冀,响彻全国。无论是在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中,还是在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中,这首歌都成为激励军民奋勇抵抗日寇侵略的战斗号角。
抗战胜利后,《团结就是力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又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时代强音。如今,在歌曲的诞生地北庄村,熟悉的旋律在每个早晨响起。
歌曲背后的故事,北庄村村史馆的讲解员王俊彦常说常新。今年52岁的王俊彦,是村史馆讲解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多年前,她还奔波于周边镇村打零工,如今村里红色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她有了讲解员的稳定工作。在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眼中,这正是《团结就是力量》留给村里的“传家宝”,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尤其是产业落地以后,解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今天的北庄村,“团结”的名片不断被擦亮,红色旅游、休闲农业、家庭手工业、光伏等产业体系逐步完善。2024年,北庄村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团结的力量带领村民们一步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编辑:戴婧霄
来源:中国之声原标题:战歌凝聚赤子心,团结共铸山河志丨山河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