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武佩剑 郭政)黄卷青灯,是他案头的常伴;粗茶淡饭,是他碗中的常态。冬着旧絮衣,夏穿补丁衫,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用一生在薪俸单上写下最滚烫的“廉洁”二字。
8月20日,秦皇岛市昌黎县五峰山的晨雾尚未散尽,松枝上的露珠顺着松针缓缓滴落。山腰展陈室的玻璃柜里,两张泛黄的薪俸存根(复制品)静静诉说着百年往事。
秦皇岛市昌黎县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展陈室内陈列的李大钊薪俸存根(复制品)。郭政 摄
“一张是1920年4月的,半月70银元;另一张是1924年2月的,半月140银元。”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讲解员闫梦喆指着展柜介绍,“那时的北京,一套四合院不过800到1500银元。他几个月的薪水,就能够买下一套,可先生和家人在北京生活十年,搬了七次家,一直租住在西城的窄巷里。”
东城授课,西城安家——他挑的是租金最低的破屋;每日清晨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衫,步行上班,午饭常常是两个馒头就着一碗白开水。
谁能想到,李大钊丰厚的薪俸,三分之二都去了“公家”。党小组缺少经费,他挥笔签下80银元;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创办,他四处奔走筹款;工读互助团成立、家乡乐亭大黑坨村筹办女子学校、中共北方区委运转……每一笔开支单上,都有李大钊苍劲的字迹。剩下的三分之一,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贫困学生,自己家连顿荤腥都难见到。
“每到发薪时,李大钊先生领到的是一堆条子,没有多少现钱,李夫人常因生活费不够而发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得知后,特意嘱咐会计,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交给李夫人,莫让她再为柴米犯难。”闫梦喆动情地说。
李大钊雕像。郭政 摄
昌黎县五峰山是李大钊生前游览、避难和从事重要革命实践活动的地方,1907年至1924年,他曾八次登临,在这里写出了著名的建党论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战斗檄文《再论问题与主义》。
1997年,五峰山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被省纪委、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2012年8月,被人民解放军海军确定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李大钊始终将廉洁自律视为立身之本,主张‘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他的房间小得转不开身,一张旧书桌,一排书架,连床板都是用旧门板搭的。衣裳总是那几件布衫,袖口磨得发亮,前襟打着补丁。”昌黎李大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昌黎县档案馆副馆长崔海珍说,李大钊用一生坚守,诠释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尚情操与政治品格。
人们来到五峰山,纪念瞻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田征 摄
五峰巍巍以观沧海,松涛阵阵涤荡心魂,今天的人们依然记得,一个月薪140银元却活得像个“穷教书匠”的先生,一个把三分之二薪水都塞进“公家”口袋的先生,一个用一生诠释“廉洁”的“真先生”。据统计,从1998年到2024年,近200万人次到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参观,学习李大钊坚定的救国理想和情怀,以及清廉质朴的廉洁风范。
来源:长城网原标题:文物里的廉洁故事丨一纸薪俸单 拳拳救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