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为人之德的核心,不仅本身是一种道德操守,也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格言。如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说,“民无信不立”;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其他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讲的都是诚信,提倡的也都是诚信。“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或诚实无欺,在古代影响很大。《礼记·中庸》特别强调诚,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指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意思是说,“诚”是天的运行法则,人就应当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人们尊重天道,顺应天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使天然的德性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宋代程颢、程颐通过多个方面论证,提出如果“不以诚”事之,就会弃忠丧德、损人败事。所谓的“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守诺言,就是要求人们不管处于何种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使其言行与之符合。“信”被奉为治国、用人、交友、修身的道德准则之一。孔子是极力主张人要诚信的,他反复教 导弟子要“谨而信”“笃信好学”“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传统诚信大致有这样几层含意:一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特别是要说到做到;二是守约,作过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三是表里一致,不自欺,不欺人,内心纯正;四是不忘旧,牢记过去的许诺;五是信守诺言,不朝三暮四。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是立身处世之道。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自古以来,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讲诚信的感人故事。如,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还有曾子守信杀猪、晏殊请求换考题、韩信奉千金以漂母……这些故事像一颗颗钻石,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亮。


诚信美德历久弥新。立足时代背景,审视今天的“诚信”,社会的发展赋予了“诚信”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职业人,要敬业尽责,增强事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重合同、重信誉,以信立业,平等竞争,童叟无欺。历经时代的变迁,诚信美德由传统走向现代,不仅传承着以往的基本道德要求,也蕴含着当前的时代精神,通过规约个人行为,促进着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彰显着独特的道德力量。今天,随着信义哥、油条哥、良心秤、傻子粮油等一批诚实守信模范涌现,诚信美德一次次给予人们心灵的震撼。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在一些人那里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有的人欺上 瞒下、弄虚作假,有的人假冒伪劣、短斤少两,有的人抄袭剽窃、欺世盗名。


培养诚信的公民,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不仅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公民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积极践行诚信美德:一是要坚持身体力行,坚持从我做起,以自身诚信促进社会诚信;二是要有诚信监督的责任意识,对他人特别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自觉监督。要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之风,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诚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讲诚信就是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圈里圈外一个样,在党员干部中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风气。


编辑:王秀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