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陡河岸边的晨练人群已陆续聚集。72岁的张大爷沿着新修的滨水步道散步,看着水中嬉戏的野鸭,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搁以前啊,这河沟子谁乐意来?黑乎乎的水,老远就能闻着味儿。”老人的感慨道出了我市河道治理的变迁。近年来,我市以环城水系提升改造工程为抓手,对市区内的主要河道进行系统治理,昔日的“臭水沟”如今蜕变成市民眼中的“生态画廊”。


陡河是唐山的母亲河,曾因沿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成为典型的黑臭水体。“2018年刚接手时,河道里的淤泥能没过膝盖,水体透明度不足30厘米,岸边连草都长不活。”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工程师李娜回忆起治理初期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作为环城水系提升改造工程的核心项目,陡河治理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方案,仅清淤就清除底泥12万立方米。


在截污环节,施工队沿着18公里河道铺设截污管网23公里,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5座,彻底切断沿岸36个排污口。“最难的是老城区管网改造,有些小巷子大型机械进不去,我们就组织工人手挖肩扛,硬是在3个月内完成了任务。”施工队长王建军说。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他们采取分段施工、错峰作业的方式,最长连续工作36小时抢工期。


生态修复阶段,技术团队在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投放底栖生物,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现在水体透明度能达到1.5米,溶解氧含量从原来的2毫克/升提升到7毫克/升以上,鱼虾重新回来了。”李娜指着水质监测仪上的数据介绍,2023年陡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Ⅲ类。


治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长效管护更重要。唐山建立了“河长制+智慧监测”的管护机制,全市22条主要河道全部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配备专职巡河员126名。


“在陡河沿岸部署自动水质监测点13处,数据实时传输到智慧水务平台,一旦发现水质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能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置。”李娜打开手机上的巡河APP,上面显示着当日巡河轨迹和水质数据,“现在巡河员都配备了智能终端,发现问题拍照上传,相关部门必须48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


为巩固治理成效,我市还实施了水系连通工程,将陡河与石榴河、青龙河等河道贯通,形成循环活水系统。“通过修建闸坝和泵站,实现了河道活水循环更新,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体问题。”李娜说,今年又在河道沿岸种植乔木3000棵、灌木5万株,构建起立体生态防护体系。


据了解,环城水系提升改造工程实施五年来,唐山累计投资20.88亿元,治理河道63公里,新增滨水绿地15万平方米,打造景观节点36处。除陡河外,石榴河、李各庄河等曾经的黑臭水体都实现了还清变净。在丰润区,还乡河治理后形成的湿地公园成为迁徙鸟类的栖息地,今年监测到白鹭、灰鹤等鸟类20余种。


绿意盎然。站在陡河大桥上远眺,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每一条清澈的河道,都是写给市民的幸福答卷。从工业城市的“环境痛点”到生态改善的“民生亮点”,我市的河道治理实践证明,每一条清澈的河道,也是交给市民的幸福答卷。


编辑:姜长淼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原标题:从“臭水沟”到“生态画廊”——唐山市区河道蜕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