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工作人员在五维一体智能环保管控中心工作。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当创新链拥抱产业链,燕赵大地新意盎然。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全球首创的新一代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如同巨型抓娃娃机,精准抓起船上的集装箱;


在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机械手臂做着正转、反转运动,加紧生产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RV(旋转矢量)减速机;


在京西智行张家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再次进入全球独角兽榜的喜讯让公司上下人心振奋,“河北造”全主动式减震器已向客户批量供应;


…………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河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的动力越发充沛。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质焕新


近日,在河北太行钢铁集团有限公司,ESP(无头带钢轧制)产线仅用7分钟,就将滚烫的钢水变成了0.7毫米的钢板。这条产线全程没有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为零。


“排放大户”变身“治污先锋”。近年来,太行钢铁上马两条ESP产线,并创成环保绩效A级企业。


56家——这是目前全省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总数。河北实现在产钢铁企业全面创A,数量全国第一。


河北是传统产业大省,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比重较大。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河北省从钢铁、焦化、水泥等7个重点传统产业环保绩效创A入手,大幅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于关键处发力,传统产业提“智”向新——


今年3月,鑫海化工大模型正式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成为河北省首个合规落地的化工行业大模型。聚焦化工安全生产核心痛点,鑫海集团联合百度智能云研发了这个大模型,为安全生产装上超级智慧大脑。


河北把重点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扎实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企业设备上云等行动。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主导产业中,先进钢铁、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3.7%和11.4%。


龙头带动、共享促动,特色产业多点突破——


近日,在安平县网都河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建设的“共享智造”工厂,智能化焊接设备流水线正在有序运转。这座工厂配套建有“共享智造”创新平台,累计服务丝网企业1500余家,成为推动安平丝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河北县域特色产业基础比较好,已经形成了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比如,安平的丝网、临西的轴承、清河的羊绒。河北省制定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行动方案,出台了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今年上半年,全省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1%。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近日,在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一款快速出餐机器人样机就要下线了。这款机器人是北京科技大学研发、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协同创新的成果,不仅能炒菜还能分餐,适用于大学食堂等场景。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省机器人企业431家,较2024年底新增62家,实现营收91.9亿元,同比增长25%。


“奔跑”的“河北造”机器人,是河北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河北省出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电子信息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持续落实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16条措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条措施,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


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由河钢集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塞尔维亚钢铁绿色制造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启动,由河北建投集团建设的我国首个液态空气储能电站顺利完成并网试运行……去年以来,河北国企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加速落地。


与科技项目和成果成正比的,是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高位。


河北强力推进国企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近3年省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5%,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第一方阵。


按下“加速键”,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


河北与北京、天津共同培育重点产业链和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装备等4个共建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河北省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快速发展。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竞逐新赛道


想象一下,驾车驶入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地下城”,信号不能进入、手机无法导航,如何顺利抵达目的地?


大数据在传统农业的播种、灌溉等环节能发挥什么作用?AI如何让种地“聪明”起来?


这些颇具未来感的问题,都能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找到解答方案。


在雄安打造未来之城场景汇,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搭建科技、产业、金融、场景紧密对接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在全省孵化转化产业化所作出的创新性、探索性改革部署。


汇未来技术、聚未来产业、建未来场景。第二届场景汇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吸引全国30个省(区、市)的2702家企业团队携3490项作品参赛,较首届增长两倍左右。981家企业团队的1191项作品进入决赛,656家企业团队的736项作品获奖。其中不少项目已在雄安乃至全省落地生根。


近年来,河北省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产业,力争在关键细分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算力规模全国领先,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


近日,在秦淮数据怀来总部基地一期,一排排服务器蓝光闪烁、高速运转。目前,秦淮数据在怀来县的投运及在建服务器容量近500兆瓦,承载着国内外头部互联网企业和云厂商的数据存储及算力业务。算力中心绿电使用比例逐年上升,秦淮数据今年预计在张家口本地消耗绿电超10亿度。


河北依托绿电优势发展算力,综合算力指数成为全国第一,其中廊坊、张家口分别排在全国城市算力分指数的第一、第二。算力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河北省在医药、化工等26个领域开发了一批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应用场景。


逐梦空天奔向未来,航空航天产业加速腾飞。


去年10月,中国星网成为第一家正式在雄安新区运行的央企总部。以此为契机,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等60多家上下游企业循链而聚,新区首个创新主链条形成。


梳理形成产业链图谱、重点企业目录、重点项目清单……河北研究制定全省空天信息产业重点项目推进方案,加快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构建“比赛+评价+展示+交易+风投+场景应用+孵化转化”的全链条立体化服务体系,推动优秀企业和项目在雄安新区及全省落地。


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河北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澎湃。(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