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在阜城镇冯塔头村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崔贤飞 摄
近年来,阜城县阜城镇以全国文明村镇创建为总体抓手,在人居环境改善、民主法治建设、宣传引导、文化供给、乡风培育等方面持续深耕,先后荣获省市级文明乡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让文明之花在乡村田间绚烂绽放。
擦亮生态底色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清晨的阜城镇冯塔头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路旁的月季花姹紫嫣红,村民们在健身广场上舒展筋骨。这样的宜居场景,是该镇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阜城镇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文明创建的“先手棋”,党员干部带头扛起“先锋旗”,各村每周开展两次卫生清洁志愿活动,重点清理坑塘沟渠、村边沟边、房前屋后、垃圾箱周边等处垃圾。今年以来,该镇出动大型机械1.2万台次,出动人员1.5万人次,清理垃圾死角280余处,清运垃圾0.6万立方米,整治坑塘210余个。另外,该镇还在乡镇主干道两侧种植景观树1.5万株,打造景观小品84处。如今,阜城镇各村,民居错落有致、街巷整洁畅通、庭院生机盎然,处处欣欣向荣。乡村“颜值”的提升,为该镇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筑牢法治基石让治理效能与群众安全感同增强
“以前,村里有纠纷,常常骂街打架;现在,有了法治宣传栏,遇到事儿先找‘法律明白人’问问。”冯塔头村民卢根友的感慨,道出了阜城镇法治乡村建设的成效。
阜城镇坚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格,村村设立法治文化墙,修建法治文化广场,精心规划设计法治长廊、宪法高地等,力求美观大方,实用实效。该镇坚持“用群众话,说身边法”,用漫画、黑板报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宪法、环境保护、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法律法规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学到实用法律知识。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法治长廊10个,法治小公园24个。此外,该镇按照“多网合一”“全网覆盖”和每300户配备一个网格员的原则,配备村级网格员237人,培育“法律明白人”216名,组建普法队伍74支,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130余场,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矛盾180余起,让法治精神逐步融入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
厚植文明沃土让价值引领与榜样力量共激荡
漫步阜城镇各村,只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告牌在村口矗立,电子屏滚动播放道德模范事迹,文明的种子正通过多元载体扎根群众心中。
为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阜城镇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为抓手,通过村民提、代表议、支部审、全民定四步流程,收集意见建议560余条,明确“婚事新办不攀比、丧事简办不铺张、小事不办减负担”细则,配套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由党员带头执行。该镇每年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近三年来,他们累计评选先进典型428名。该镇还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身边好人故事会”等活动,邀请10余名先进个人分享事迹,教育村民6000余人次。
激活文化动能让惠民服务与精神滋养相融合
阜城镇以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74个村级实践站为阵地,构建“所站联动、志愿服务跟进”的文化服务体系。
该镇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医疗健康等志愿服务队,160余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在春节期间组织写春联、猜灯谜,在清明节举办“缅怀先烈”主题祭扫。截至目前,该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180余场。他们开展了“暖心关爱”行动,为孤寡老人理发、体检、代购生活物资,累计服务2000多人次。该镇组织志愿者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助农抢收、政策解读等纾难解困活动500余次。
培育新风正气让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辉映
“以往操办一场婚礼需耗费十几万元,如今简化流程,既节省开支,又省心省力。”谈及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王村党支部书记胡行林感慨良多。阜城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红白事办理中勇当先锋、树立榜样。
针对彩礼过高、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阜城镇成立了移风易俗工作专班,联合民政、妇联等部门积极开展“婚事新办”“旅行结婚”等宣传活动12次。他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整理“阜城剪纸”“北街香油”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料,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村庄活动46场,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村民间争吵减少了,互助增多了,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勤俭节约的风气浓了,文明新风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从环境美化到风气提升,从治理优化到民心凝聚,阜城镇以文明创建为重要抓手,让乡村拥有了“绿水青山”的秀美颜值,更赋予了“乡风文明”的深厚气质。阜城镇将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作者: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