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推动旭阳经济开发区高端功能材料、氢能源示范引领升级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加速智改数转,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襄都区立足煤化工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化工园区扩区,不断提升产业能级,着力打造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力争今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图为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厂区一角。赵立勇摄
高位推动 绘制发展路线图
襄都区煤化工产业集群是河北省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产品最多和技术最先进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拥有中煤旭阳、旭阳煤化工等头部企业,可生产上下游各类产品达78种,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备、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格局。2024年,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65.79亿元。
“为加快推进煤化工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我们印发了《2025年邢台市襄都区推进煤化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实施20项具体任务,推动产业集群强链延链补链,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协同,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襄都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唐新朝介绍。
襄都区科工局通过“产业体检”,梳理绘制了集群产业链全景图、配套服务体系图、短板突破表、招商建设表“两图两表”,并结合产业特点和发展实际,明确了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路径。
通过建立服务共促机制,襄都区对集群内6家龙头企业分别明确一名区领导负责,常态化开展“问计于企”活动,及时回应企业诉求;组建煤化工特色产业集群科技特派团,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一对一”帮扶;组织开展银行“进集群、进园区、进企业”对接服务活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积极对接京津高校院所和本地职业院校,为煤化工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引领 提升产业“含绿量”
7月8日8时,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备煤车间中控班长聂云星准时来到智慧煤场调度中心,用鼠标简单操作后,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等联动运转,整个过程流畅高效。
“以前,我们备煤工序烦琐,劳动强度大。智慧煤场投用后,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劳动效率提升了80%,料厂周转率也提升了20%。”聂云星说。
抢抓“智改数转”机遇,襄都区煤化工产业集群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围绕煤炭化工产业关键领域展开技术攻关,推进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高校等提供平台支撑。与此同时,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项目,力争将中煤旭阳打造成先进级智能工厂或卓越级智能工厂。
在深化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中煤旭阳还以绿色工厂建设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我们的主打产品是焦炭,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焦炉煤气等大量有价值的副产品,氢的占比可达55%。”中煤旭阳公司负责人刘雷说,此前受技术限制,大部分焦炉煤气只能进行燃烧处理。如今,得益于企业投资建设的氢能源示范项目,公司每年可产出5000万立方米高纯氢,能为500余辆氢能卡车提供绿色无碳动力,间接减排二氧化碳4万余吨。
据介绍,通过持续改进生产工艺,目前中煤旭阳可对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还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现在,该企业各类副产品的总产值已超过了主打产品焦炭的产值。
做强园区 构建发展强磁场
“今年,我们把发展壮大煤化工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唐新朝说,根据重点任务清单,襄都区将落实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做强园区承载,完善园区托管机制,充分利用东汪产业园、泉东产业园、东郭村产业园连片地块的托管区域,大力推广“园中园”“共享工厂”模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项目集中布局。
此外,襄都区还将围绕集群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优质上下游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旭阳百亿项目,力促高端功能材料、氢能源示范引领升级等6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抢抓国家政策“两新”机遇,推动焦炉机械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竣工,启动金牛旭阳化工甲醇装置升级等项目,加速重点项目落地,聚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为产业绿色转型主战场,旭阳经济开发区将持续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三大主攻方向,落实落细‘襄十条’要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强磁场。”旭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建霞说。
据了解,目前,旭阳经济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共承担16项行政审批职能,为辖区企业设立、项目立项、项目建设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中心还在邢台政务服务网上开通线上服务平台,并公布政务服务热线,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发展产业集群先进经验,找差距、补短板,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集群的能力和水平。
短评
以“链式思维”激活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
刘增舰
从智慧煤场全流程自动化提升劳动效率80%,到氢能源示范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4万余吨,襄都区煤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注脚。这些成绩背后,是当地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逻辑。
绘制“两图两表”明晰产业链图谱,建立“领导包联+科技特派团+金融对接”服务机制,体现的是强链补链的系统思维;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加速“智改数转”,彰显的是向创新要动力的转型决心;推广“园中园”模式,展现了做强载体平台的战略眼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通过深加工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实现副产品产值超焦炭主业,这正是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化学反应”。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有了明确目标。我们只要紧扣产业链现代化这条主线,在创新驱动中提质增效,在集群发展中聚合势能,就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姜长淼
来源:我看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