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衡水湖畔,教育光芒正照亮每一个成长的角落。


  依托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衡水滨湖新区以湿地生态为天然课堂,以家校社协同为育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在“五育”并举实践中,构建起以德为先、智育为重、体美劳协同发展的立体化教育新生态,让每个孩子在多元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德育为先: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时代担当


  入团仪式上,当庄严的团徽佩戴在胸前,新团员们面对团旗许下“强国有我”的誓言。


  成人礼现场,一场“与父母的心灵对话”成为最动人的德育课—学生们戴着眼罩在父母引领下走过成人门,在交换信件中读懂“柴米油盐里的深情”,三鞠躬礼中凝结的不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更是对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


  ……


  一幕幕不止发生在衡水滨湖新区志臻中学,更是遍及整个滨湖新区。

  这里,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仪式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里,让生态保护成为德育的鲜活教材。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与彭杜村乡中心校合作的“小鹤学堂”项目,将白鹤、丹顶鹤等濒危物种的保护故事带入课堂。学生通过绘制鹤类生存地图、模拟湿地生态链游戏,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正如一位学生在观鸟日记中写道:“当我用望远镜看到灰鹤在衡水湖滩涂觅食时,突然明白保护湿地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智育提质:创新课堂生态,激活思维潜能


  以课堂为主阵地,滨湖新区通过情景教学、技术赋能破解“填鸭式”教学困局,积极推动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创新,让智慧之花在探究中绽放。

  在初中数学区级教研联盟活动中,王琛老师以衡水湖研学为真实情境,将一次函数、概率问题等抽象数学知识融入“研学路线规划”等实际任务,通过动态几何演示、小组合作建模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生活情境到数学抽象”的认知飞跃。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衡水中学实验学校以“工欲善其事”的前瞻思维积极拥抱AI技术,探索教育教学新工具。物理教师曹彦雪借助DeepSeek大模型,构建“自制教具+人工智能”协同教学场景,从物理学史导入到课后培优辅导,全程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探究—再创作”的完整学习过程。该课例在省级创新展示活动中斩获特等奖,让智育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培育”。


  ……


  创新不停歇,成果亦斐然。


  衡水滨湖新区志臻中学在信息学奥赛中表现卓越,近两年来,137人参赛,13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55人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被清华大学授予“2024生源中学”荣誉称号,被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近20所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荣誉称号。衡水中学实验学校王培昱同学代表中国参加第35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夺得金牌,并取得了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创造了衡水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成绩的最高纪录。在河北省第十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滨湖新区教师以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并获育人故事单项奖和才艺展示单项奖。


  体美浸润:融合自然之美,培育健全人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滨湖新区充分利用衡水湖研学资源,将体育、美育巧妙融入自然教育与校园文化之中。


  在衡水湖研学活动中,学生乘船观测水鸟、徒步探索湿地,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锻炼体能、培养观察力,实现“动以养身,静以养性”的身心调和;“盲行读树”等亲子互动游戏,通过触觉感知树木特征,提升肢体协调性与感官敏锐度,体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知”的感官修炼智慧。

  观鸟活动后的白鹭绘画、叶拓创作,让学生在描摹自然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博物馆研学过程中,他们穿梭于历史文物之间,触摸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欣赏衡湖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


  劳育固本:立足实践育人,强化责任担当


  劳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滨湖新区以“生态劳动”为特色,秉承“民生在勤”传统劳动观,构建“认知—体验—行动”的劳育完整链条。


  在“校园生态守护计划”中,学生组建环保志愿小组,积极参与校园绿化、节水监督等实践活动,将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劳动习惯,践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治家之道。

  在衡水湖研学里,学生在“模拟鸭巢破壳”“湿地食物链模拟”等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体会生命成长的艰辛,增强守护自然的责任感。


  国际鹤类基金会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湿地调研、社区宣教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推动环保知识普及,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智慧。


  彭杜中学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开发“湿地植物标本制作”“生态手抄报设计”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态”的价值观。


  全面发力:构建教育网络,凝聚多层合力


  滨湖新区的教育创新,离不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学校层面,教研联盟成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器”—在“数学情景教学”研讨中,彭杜中学、魏屯中学和衡水滨湖新区志臻中学的教师跨校磨课,从课堂导入到作业设计反复推敲,形成“一人授课、全员教研”的协同机制;家庭层面,“家长进课堂”活动让父母成为育人伙伴,让学生在家长的创业故事中懂得奋斗真谛;社会层面,国际鹤类基金会的专家、衡水湖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化身“生态导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级的水鸟监测,让教育从校园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此外,全区上下还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核心目标,构建“教研赋能+国际视野+梯队建设”三维培养体系,铸就“师者匠心、止于至善”的师德建设高地。依托“三区教研联盟”,开展“核心素养落地”系列攻坚行动,有老师提炼的“情境—抽象—应用”教学模型被纳入省级课程改革优秀案例;借力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平台,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湿地保护课程开发,35人次获国际自然教育认证,成为兼具乡土情怀与全球视野的“生态教育先锋”;通过教师分层培养,打造“新秀—骨干—名师”三级成长梯队,近三年教师获省市级奖项187项,彰显“百炼方能成钢,深耕自有收获”的育人底蕴。


通讯员 董选 李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