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衡水市第二中学与衡水农科院合作共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勤耕园”揭牌,标志着该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衡水市多所小学以“劳动美”为主题,分学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劳动之美,传承勤劳品德。
劳动创造价值,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对于青少年来说,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通过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提升生活技能、实现全面发展。然而,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淡化,劳动课程设置率低,学生学业负担重,在家里也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导致青少年劳动意识缺乏,不会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近年来,我市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构建有时代特征、有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等,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劳动教育,是各方的共同责任,需要家、校、社齐发力。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应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培育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应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杜绝“重学习、轻劳动,重成绩、轻动手”的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社会是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各自优势,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劳动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