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书籍,承载着文明的薪火,见证时代变迁。透过几十年来《衡水日报》泛黄的版面,我们回望求知若渴的往昔岁月:田间地头的读报身影、弥足珍贵的“流动图书箱”、奔走乡间的“自行车书店”……这些片段勾勒出一方热土与书为伴的成长脉络。如今,公共图书馆、图书室、书屋遍布城乡,书店书咖便捷温馨,数字阅读触手可及,而如何在新阅读浪潮中守护“深读”初心,是时代留给每个人的思考题。


衡水市新华书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衡水的文盲率曾高达80%以上。当年,很多群众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阅读”——1962年,创刊不久的《衡水群众报》在10月6日3版刊登读者来信:安平县油子公社苏各庄大队读报工作活跃起来,“每个生产队都有三个知识青年当读报员,每个读报员都随身带《河北日报》和《衡水群众报》,白天干活时,利用社员地头休息的时候读给大伙儿听……”


图书箱 图书室 新华书店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扫盲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知识的光芒,对报刊书籍的渴求越发迫切。为此,冀县文化馆在辛庄公社前吴家寨村建立流动图书箱(1964年4月14日《衡水群众报》3版);冀县砖厂党支部发动工人自力更生办起宿舍图书角(1973年8月3日《衡水日报》3版);衡水县大麻森供销社增设“租书专柜”(1974年1月3日2版);武邑县协助全县616处中、小学建起图书室和图书角(1974年8月16日3版)……


  物资匮乏的年代,租书借阅方便读者少花钱多看书,甚至不花钱也能看书。衡水专区各地新华书店曾在县城门市部和重要集镇上设立书摊,开办租书业务,“出租的书有《毛泽东选集》、现代优秀文艺作品、反映革命斗争的连环画册以及通俗读物等50多种……手续简单,社员可以随租、随还”(1963年12月14日《衡水群众报》3版)。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国许多地区的新华书店和供销社仍开展这项工作,有些供销社“采取统一管理、巡回调换的办法,组织各分销店、代销点兼办租书,形成遍及各生产大队的租书网”(1975年4月12日《衡水日报》4版)。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文化热”“科技热”:衡水地区新华书店门市上,十几个从劳动技工学校专程前来的青年争看一本《机械工人切削手册》(1980年5月23日3版);景县王瞳乡文化站应百姓需求购置藏书1200余册,一位青年急需防治长毛兔常见病的技术资料,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跑了好几个书店才帮他找到(1985年9月22日3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水的农村图书室如雨后春笋,文化专业户遍地开花,个人自费办图书室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民营个体书店越来越多:因远离县城买书困难,安平县马店大队两名社员办起了个体书店(1983年7月10日1版);枣强县嘉会乡赵嘉会村共青团员牛玉信自办书店,昼夜营业方便群众(1984年5月4日1版);武邑县圈头乡高李庄村青年魏成军辞掉工作活跃在武邑、深县、武强三县交界一带的农村,办起了“自行车书店”(1987年10月14日3版)。


1987年10月14日《衡水日报》


  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始出现。1983年9月23日1版报道,地委宣传部、地区总工会、衡水日报社等8个单位联合,发动全区职工阅读河北省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第一批书目,“各级举办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图书室、阅览室等,都要千方百计为职工读书提供方便、创造条件”,还要举办读书讲演会。


  1986年,衡水地区创建双文明户(指具有先进生产水平和高尚精神风貌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新型农户)活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红旗》杂志、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调查研究》、《农民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介绍了深县城关镇东街米面加工专业户高建民,“他办起家庭电视室、图书室,油印科技小报,热情向农民宣传科技知识和交流市场信息”(3月11日1版)。1988年,桃城区文化户从业人员已达3000余人,“他们的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瞭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并用30多种语言向国际作过介绍”(11月27日3版)。


1986年3月11日《衡水日报》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衡水小学入学率达98%。自1990年起,衡水文盲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衡水人文化水平的提升,得益于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进而助推全民阅读的普及。


图书馆 书市 读书会


  读书学习,让人们丰富了头脑、充盈了“口袋”。1987年3月,武邑县苗小庄乡蒋屯村妇女袁花兰参加中国妇女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全国妇女知识大奖赛并获四等奖(5月24日3版)。在全国38名选手中,只有她是地道的农民,年龄最大(40岁)、学历最低(初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对阅读的“酷爱”;景县老君堂村257户,每家都有放书的位置,多则百余本,少则七八本,多为农业科技读物。农民韩俊霞看到介绍大棚种菜技术的书籍后,搞了1.2亩塑料大棚种菜试验,当年纯收入4000多元。在榜样带动下,全村掀起了购书、读书热潮(1990年6月22日2版)。


  “组织”起来,读出“门道”,衡水人的阅读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1988年5月,深县深州镇杨庄村农民崔保珍投资8000元发起兴办深县农民读书会,创办一年多,发展会员860名,拥有政治、科技、文学、教育等300多个种类、8700余册书刊(1990年1月4日1版);同年,衡水地区电大与文化局联合举办大专层次《图书馆学专业证书》教育,学制一年半(1988年12月23日1版)。


  那些年,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呼声越来越高。1983年,衡水地区投资40万元建起了全区文化艺术中心——群艺馆。全区252个乡镇,自1982年普及文化站以来,增添图书14万余册。1991年12月,地区图书馆在地区群艺馆西侧破土动工。“近一年来,枣强、衡水、武邑、武强、深县、冀县先后动工兴建了图书馆……”(1993年1月3日1版);1992年10月,由港胞孙佐民捐资兴建的藏书2.7万余册的李玉霞图书馆开馆。在1994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图书馆评估定级活动中,这个馆被评为“三级图书馆”(1995年1月6日3版)。2018年10月,按照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标准建设、位于滏阳河畔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全新市图书馆投入运行,上架图书10万册。


  如何帮助更多衡水人多读书、读好书?1995年3月底,衡水地区首届书市开幕。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市50多家出版社携最新图书和精品读物参展,晋、冀、鲁、豫200多家新华书店前来进行图书征订和交流。“这是我区有史以来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盛会”(4月1日1版);1996年底,市新华书店实现“全市11个县市区乡乡都有门市部”,跨入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先进行列(1997年1月13日1版)。



1987年10月14日《衡水日报》


  如今,衡水的书店既有传统“老字号”,也有众多新兴书店。新华书店在市区开设了爱特“品阅生活”、怡然城“啡页书咖”等特色阅读空间;之外书店、慢时光书吧、湖畔书苑、文渊阁旧书店、钟书阁、滏阳书院、状元书城、学海书苑、皮克布克绘本馆、童梦书园……这些民营书店发展迅速,形成文化创意、教辅经营、亲子阅读等多元业态,分布在市区商圈及学校周边。


藏书 晒书 “花式阅读”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买书的窍门》《图书保藏法》《如何安排书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水日报》介绍了不少关于读书、购书、藏书的知识。


  浓浓书香浸润下,衡水的读书迷、藏书迷越来越多——


  衡水市何庄大队(现桃城区何家庄乡)社员王娟贞同爱人李功建起了家庭图书馆,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古典书籍,以及期刊杂志等,共8000余册(1982年8月21日3版)。李功是民间文化研究者,发掘整理国家级非遗“安乐秧歌”,举办我国首次法帖精品展览,文化部党史办授予他荣誉证书;武邑县圈头乡西刘村刘荣华退休后系统整理藏书,有中外文学名著、科学技术知识及报刊杂志等1.3万多册,装满了4间东西厢房15个书橱(2001年3月17日2版);桃城区杜文丰是位酷爱收藏连环画的“发烧友”。在他家,“一层层的连环画摆满了书橱,有《渡江侦察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2000余册”,年头最长的是1951年印刷的《合作社生产救灾》(2005年12月22日B4版)。2018年11月,我市曹宝武、刘兴华、王新良、杨腾飞4个家庭入选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名单。


  桃城区中心大街商贸城南端有个衡水旧书市场,吸引天津、德州、邢台等外埠图书经营者来衡。“这里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报纸和书刊,还有年代久远的线装书,可谓品种繁多、琳琅满目”(2002年8月13日B1版)。如今每到周末,前来看书购书的人仍络绎不绝;2016年,东明古玩文化城和衡水市书报刊收藏协会、市新华书店等单位共同举办我市首届晒书节活动,“各地书商齐聚衡水,展示交流各类图书及古籍善本、文史资料、书画等”(7月4日B1版)。此后,这一活动年年举办,到今年3月已是第10届。晒书是流传已久的民俗,其重现于衡水,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是创新的实践。


  不可否认,网络时代的来临,让纸质书籍“失宠”。青年读者的减少早有迹象。1992年4月12日2版报道,“1985年以后,(首都图书馆)读者人数一直在下降……目前到国子监的首图看书的读者每月平均不过五六千人”。2018年1月15日B4版刊发《聚焦“新阅读时代”》指出,听书时代已经到来。喜马拉雅、当当云阅读的出现,昭示人工智能已进入数字出版领域。而今,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讲书等阅读载体不断丰富、升级。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和浅表化带来新的挑战——许多人沉迷于快餐式阅读,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学习。


2019年6月17日《衡水日报·晨刊》


  其实,从“一卷难求”的艰辛到“一屏万卷”的便捷,文字中流淌的智慧与情怀始终未变。“跟着非遗读衡水”“到公园读本书”“‘青春何为 我的五四宣言’爱国阅读展”……衡水市图书馆在“五一”假期举办系列活动,吸引读者广泛参与,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


  阅读,是最美的遇见。它从未远离生活,只是有了更多姿态。


衡水市图书馆2025年“书香湖城·静读1小时”

2025春季“新华书香节”

“全民阅读·周末读书分享会”

城乡手拉手 阅读交朋友”


记者手记


  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阅读,既是关乎个人兴趣的“小事”,也是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事”。时光流转,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让书香有了别样味道。当纸质书的墨香与电子屏的冷光交织,当“苦寻一书”的焦灼化作“万卷随心”的从容,阅读的边界被不断打破,而那份对知识的虔诚却愈加清晰。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