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坚“卡脖子”难题,让资源“转”起来——
沧州打造绿色化工生态链
记者 吕 坤
华宇特气员工进行实验检测。 陈 雷 摄
传统产业的“绿化”转型,既是生存之战,更是机遇之战。在沧州,一场关于化工的变革悄然发生,传统化工的“高污染”标签正在被改写为“高效循环”的新名片。
以创新为矛 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
不仅将产品性能指标做到比肩行业大佬,还将价格降至原来的65%。4年前,河北新欣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创新打破技术壁垒,逼迫垄断市场10余年的日本某公司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并且关停了在日本的生产线。从那时起,一个行业小时代,重启帷幕。
在环保涂料领域,水性漆因为其挥发的大部分是水,而成为取代油性漆的重要选择。而新欣园完成技术突破的,正是用于水性涂料生产的名为ETB的化工添加剂。
产品的水含量越小,其性能越稳定,溶解性也就越好,这是打破技术壁垒、进入高端溶剂体系的关键突破点。
整整3年,新欣园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主攻化工添加剂ETB。经过不懈地技术攻关,产品水含量从小于500ppm(百万分之一),稳定在200ppm以下,产品成功打入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市场。
晶圆上,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的色彩。这圆盘,是半导体制造中承载芯片加工的载体——晶圆,也是芯片制造流程中最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
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色彩的圆盘上,一个个待切割的“长方形”,就是芯片。
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华宇特种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徐立勇小心翼翼地拿出晶圆介绍:“电子特气是晶圆制造过程的‘血液’和‘金钟罩’,决定了集成电路的性能、集成度、成品率。”
长期以来,电子特种气体由于产业壁垒较高,国内部分相关产品虽然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口依赖度较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特别是高端电子特气国内自给率低,国产化水平亟待提升。
电子特气中的高纯乙硼烷,附加值高,一直是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气体,其生产工艺也是被“卡脖子”的技术。华宇特气集中研发力量,自主研发高纯乙硼烷产品,获得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创新成果银奖,填补了国内电子级乙硼烷的空白,并已实现量产。
抓大不放小 向“极限极致”要效益
近日,河北鑫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智能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新研发的数字人进行化工知识培训,以便把它培养成可以精准服务于化工行业的“超级智慧大脑”。
日前,由鑫海化工联合百度智能云研发的鑫海化工大模型正式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成为我省首个合规落地的化工行业大模型。
这一大模型聚焦化工安全生产核心痛点,深度融合化工机理与应急知识,是全省首个深度融合AI技术与化工安全应急知识的垂直大模型。鑫海化工大模型目前已录入安全方面的300多条法规,以及8000多个行业内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方面的问题,大模型能够给予快速准确完整的回答。
截至目前,这一大模型已经完成化工知识智能问答场景、设备预测性运维应用场景、应急演练辅助场景等3个场景应用,累计解答5万多个问题,准确率达98%。
不仅如此,公司还将把大模型应用到能耗智能优化、生产过程控制等22个场景,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今年年底前,公司计划完成AI驱动工艺数字孪生场景、称重无人值守、泄漏智能监测、智能辅助办公等场景应用。粗略计算,大模型的应用将对公司降低能耗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单装置每年能够带来超过千万元的收益。
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的实践中,既有像鑫海这样勇立潮头的创新先锋,也有在细节把控上精益求精的行家里手。
日前,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北正元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内,工作人员紧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确保储水池进水与除盐水、循环水补水和非饮用生活水三股出水之和保持平衡。
公司采取了粉煤加压气化、汽轮机乏汽空冷、尿素高效解析水解、集中式综合循环水等多项先进技术,引进品质较高的海水淡化水作为生产用水,从源头上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度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名单中,正元氢能榜上有名,成为沧州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搭建“循环链” 让资源“转”起来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条条管廊蜿蜒穿梭于园区,过去需要排空的气体,如今成了园区企业的“抢手货”。
沧州临港金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离子膜烧碱生产企业,产品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用途非常广泛,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副产氢气。
紧临金诚化工,分布着河北晋邦新材料有限公司、河北先正新材料有限公司、河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如今,金诚化工生产的液氯产品供给先正公司,用于生产环保型增塑剂;晋邦公司利用金诚化工生产的液碱、先正公司副产的氯化氢,生产环氧氯丙烷;金诚化工副产的氢气供给科迈公司,用于加氢还原生产橡胶防老剂、硫化促进剂。
通过管廊,企业间不仅省了运费,还降低了安全风险。这样一条小小的循环链,使得主、副产品得以充分、高效利用。经测算,每年可为4家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废物利用,而是通过科学布局,让每一克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
我市将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生态共同体”,通过企业间的原料互供、能量循环,破解了资源浪费难题。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更重塑了产业逻辑——从单一生产转向系统协同,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增值。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有这样的“横向耦合”,还有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目前,园区初步形成电子化学品及电池产业链、氢高效利用产业链、高端涂料产业链、绿色农用化学品产业链、聚氨酯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链、高性能合成树脂产业链、特色化学药制备产业链等多条产业链。
作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企业内、企业间和园区等不同层面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构建企业内部配套,上下游企业相互关联,不同产品体系企业耦合共生、不同产业企业要素串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目前,园区内200多家化工企业产业关联度达83%,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
来源:沧州日报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沧州日报原标题:沧州打造绿色化工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