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要如春蚕吐丝,挑要似白鹤展翅……”清晨的衡水湖畔,61岁的刘丽英轻抚七弦古琴,古杉木琴桌上青烟袅袅。随着她手腕微抬,一曲《流水》从指间倾泻而出。
这位能把《梅花三弄》弹出雪落枝头意境的九嶷派传人,虽然自幼受外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喜欢传统文化,学过二胡、钢琴、手风琴等乐器,但真正与古琴结缘,还是在2008年。
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古琴演奏家陈雷激以一曲《太古遗音》,奏出了中华文化上千年之底蕴,为世界所瞩目。这首古琴曲也深深震撼了刘丽英,她回忆说:“那个声音清远悠扬、穿透人的心灵,我好像听见了三千年的回响。”这个瞬间的震颤,让即将退休的她开启了“人生下半场”——拜师学古琴。
刘丽英(中)正在演示古琴指法。 冯丽娜 摄
古琴之美,众所周知。而真正学起来却并不容易。
古琴的指法繁多且复杂,抹、挑、勾、剔、打、摘等,每一种指法都有其特定的动作规范和发声要求。为了夯实古琴基础,刘丽英专心投入古琴的学习中,同时遍访古琴名师。2016年10月,有了一定古琴弹奏基础的刘丽英,拜北京市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古琴艺术九嶷派传承人孔德辉为师。8年寻琴路,坚定了刘丽英学好古琴、传承古琴、弘扬九嶷派古琴文化的决心。
习琴以来,由于不断按弦、拨弦,刘丽英的指尖和指侧都磨出了茧子。九嶷派的琴风苍劲坚实、技法规整、自成一格。为练就吟猱技法,她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六小时重复一个按音动作,直到练成。桌旁的琴谱上面密密麻麻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指法对应的细节,有的被翻看得页脚都卷了边。
虽然学琴苦,但刘丽英始终感到快乐:“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不仅拥有弹奏古琴这个兴趣爱好,还能有更多时间去沉淀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古琴这门艺术。”
学成归来,刘丽英开始教授古琴。“在我这里,不论你的基础怎样,只要你喜欢,学多长时间都可以。”刘丽英说。
谈及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她说:“传承从来就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老师传授,学生承接,两者互相促进,才能让咱们的古琴文化不断进步。”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刘丽英不仅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还以相同的态度对待学习古琴的学生们。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龄段和职业群体。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有为了丰富退休生活的老年人,也有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寻找内心“宁静港湾”的职场人。
刘丽英还热心公益,在衡水好人馆及桃城区多个社区开展了古琴公益讲座,在衡水保利大剧院、爱琴海广场、汇中广场等地进行古琴演出,弘扬古琴文化。她还在桃城区“青年文化夜校”开设古琴班,免费授课,目前已在“青年文化夜校”连续授课两年。“我想通过免费开放、专业教学的形式,搭建市民与古琴之间的‘桥梁’,让更多市民认识古琴、了解古琴、学习古琴、爱上古琴。”多年来,刘丽英累计教授学生1500余人。多名学生参加比赛并多次获奖。
正在桃城区“青年文化夜校”古琴班学习的市民李娜便是受益者之一。“每次拨动琴弦,就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湖岸边,所有的烦恼都随着琴音飘散了,唯余下眼前宽广无垠、碧波万顷的湖面。”李娜坦言,刘老师的古琴课,成为她忙碌生活中的“心灵避风港”,渐渐地,她没有了之前的浮躁,变得从容淡定、热爱生活了。
如今的刘丽英温柔娴静,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优雅的气质,虽然脸上被岁月“刻”下了淡淡的皱纹,但是眼睛里依旧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生活、对古琴的热爱。于她而言,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个古雅之地,面对一张好琴、几个学生,就是现在刘丽英人生中的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