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鑫科技(002965.SZ)4月22日晚间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44亿元,同比增长18.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9亿元,同比下降11.63%。
报告期内,祥鑫科技汽车精密金属结构件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66,292.7万件和65658.63万件,同比增长4.22%和2.11%;汽车精密冲压模具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050万件和940万件,同比增长23.24%和11.77%。也就是说,祥鑫科技在去年的产品产销量都是增加的,表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仍在持续增强。
新能源业务稳步增长,储能相关业务收入增长123%
报告期内,祥鑫科技的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12亿元,同比增长3.77%;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实现营收11.9亿元,同比增长56.76%;储能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实现营收12.17亿元,同比增长123%。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
进入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2025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2%。
展望未来,固态电池和智能化是拉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重要因素。依据相关研报,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将加速量产进程,预计2025年国内固态技术内容(半固态与准固态等)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包括车载与非车载领域)将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也有望在未来2-3年完成小批量量产上车,届时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将实现质的飞跃。智能化方面,2025年汽车智能化将迎来全面加速期,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装车量预计将由2024年的185万辆提升至2025年的约330万辆,并有望下探至10万元级别车型。
祥鑫科技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参与者,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固态电池和汽车智能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其中,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祥鑫科技已向H客户、德赛西威、小马智行、速腾聚创、航盛电子等企业提供可用于MDC智能驾驶平台、VGW智能网联、OBC车载充电、mPOWER智能电动、AIS融合感知、ADS智能驾驶、CDC智能座舱等模块产品。
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打开新的业务增长点
祥鑫科技表示,公司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等业务的同时,还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算力服务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和丰富公司的产品类型,促进公司业务快速增长。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祥鑫科技与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联合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研发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灵巧手、轻量化机械手臂、功能/性能/可靠性测试、数字化仿真设计、机器视觉应用、设备健康管理等,打通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路。有助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研发水平和产品储备。
祥鑫科技还分别与三度(佛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战略合作协议》将与三度智能围绕“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微生物、半导体、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的应用。
依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以来,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加大,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等发展态势。进入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预计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2030年预计达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64.18%。
祥鑫科技作为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企业,未来有可能复制新能源业务发展路径,有望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打造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