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亦庄的赛道被科技与汗水浸润着,在此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20支机器人队伍开展激烈角逐。最终,衡水籍马拉松跑者贾宁,领航机器人“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破21.0975公里终点线,以第一名的成绩为这场科技与人类协作的竞赛写下生动注脚。



    这场人形机器人赛事并非“单机”比拼,而是团队协作的较量。各参赛队采用不同策略:有的通过操作员遥控机器人,有的借助半自主导航保障稳定性,因此赛道上除机器人外,还活跃着领跑员、操作员、工程师等团队成员。北京队“天工”采用半自主导航模式,奔跑时领航员需始终保持在其前方3-5米处,通过背负的信号发射器实施导航。



    20多公里赛程对领航员和操作员都是不小的挑战。为此,赛前“天工”团队特意邀请贾宁加盟。贾宁出生于衡水景县,十年前随父母赴京工作的他,自2017年投身跑圈,因热爱而坚持,至今已征战国内30余场马拉松,此前半马最佳成绩为1小时30分。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贾宁与“天工”达成高度默契,赛道上两“人”宛如老友,步幅、步频高度契合,以“稳”为核心策略冲线夺冠。


   “与‘天工’搭档是段奇妙的体验。”贾宁回忆,两个月前经朋友引荐接受任务,初期人机磨合并不顺利——他的配速为14公里/小时,而“天工”仅8公里/小时,这导致机器人跑动时出现晃动。经过团队持续调试和双向磨合,“天工”逐渐实现10公里/小时的稳定奔跑,最高时速可达12公里,贾宁则通过调整状态引导其匀速提速,期间已完成多次20公里长距离测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可抵道阻且长。贾宁对奔跑的热爱,既挥洒在竞技赛场的跑道上,也深深融入对故乡的眷恋中。2024年9月,为给第四次征战衡水湖马拉松增添仪式感,他做出大胆决定:从北京跑步回衡水。当年9月11日,他从北京天宫院地铁站出发,历经7天260公里的跋涉,最终于9月17日抵达衡水市桃城区。这一“用脚步丈量乡情”的举动,曾引发市民热议,成为其“热爱可抵万难”精神的生动诠释。


    马拉松赛事是一场属于长跑爱好者的饕餮盛宴,贾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并乐意尝试各种挑战。谈及本次比赛制胜关键,贾宁强调“稳”是领航核心:“领航员速度波动会直接影响机器人稳定性,进而拖慢节奏。”领航的这两个多月里,贾宁越来越觉得身后的这个机器人跑得更加轻盈更加稳定。“或许明天它们会超越人类,但今天,我们共同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贾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