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更承载着民生福祉的温度。1986年,衡水市区有了公共汽车,写下城市公交史的第一页。《衡水日报》记录下近40年来衡水城市公交的巨大变化——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运营线路从2条到41条、从人工售票到扫码乘车……每一次提档升级,都折射出城市发展的印记,成为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的生动缩影。
新能源公交
清晨的衡水公交站台,充满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上世纪80年代,售票员的报站声与柴油发动机的轰鸣音交织成独特的晨曲;如今,新能源电动车安静驶来,车载屏幕闪烁着实时信息,手机“滴”声取代了旧日的票根……衡水城市公交,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也折射着城市的发展轨迹。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 乘车环境更舒适
改革开放初期,衡水市民的出行方式还很简朴——主要靠徒步、自行车或三轮车。1985年底,衡水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改变了这种状况。1986年1月3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衡水市内公共汽车正式通车”。自此,衡水进入了公交时代。
1986年1月3日《衡水日报》
刘子京,衡水公交资深员工,对衡水城市公交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当时开通两条公交线路,4部新购天津牌大客车负责营运。8米长大巴一出现,便成为城区街道上的新宠。”公交线路拓展,很快又新增5部大巴。刘子京说,最初的燃油车靠手摇启动,噪音、气味都很大,车厢内冬冷夏热,条件比较简陋,却为市民提供了出行的新选择。
1990年,衡水城区人口仅15万左右。由于客流量少,市内公共汽车换乘率低、耗能大,1994年,衡水公交从保定购进6部小型客车,将市区主要街道的大客车改成小客车运行。“投运后,由于乘客可以就近下车,招手即停,候车时间短,客运量大增。截至三月底,乘客已达到2万人次,平均每部车运送乘客3000多人次”(1994年4月15日2版)。
进入新世纪,“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市开始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2012年,首批上线40部天然气公交车,主要用在1路、9路和18路等公交线路,替换了部分燃油车。2012年9月26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报道:“11.5米新型公交车为我市历年来档次最高……全部是高档空调车,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2013年、2014年,我市又先后引进200多部天然气公交车,在全省率先完成淘汰黄标车任务。与传统燃油公交车相比,其综合排放指标降低约80%,PM2.5排放几近为零,平均行驶噪音降低3至5分贝。
2016年,衡水公交车再次提档升级。2016年3月17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2015年年底,我市城市公交引进50部新能源公交车,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20部,纯电动公交车30部。”3月21日,我市首批30部纯电动公交车投入10路和15路运营。2017年至2019年,衡水公交又先后购置新能源公交车400部。衡水城市公交进入更加环保、节能的时代。
2016年3月17日《衡水日报·晨刊》
2024年11月,在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支持下,衡水公交抢抓“两新”政策机遇,购置了更加舒适、环保、安全、智能的168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陆续投用到衡水市区15条公交线路。今年初,市交通运输局又采用预招标模式完成134部新能源公交车的招标。目前,衡水城市公交车中,100%是绿色环保公交车。对此,市民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公交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更高了。同时,新型漂亮的公交车与美观大气的公交站亭相得益彰,大大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
从2条线到“密织网” 线路通达更便捷
1986年1月3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衡水市内公共汽车正式通车时,“共有两路环行车,首班车早七时发车、末班车晚七时发车。每趟车间隔时间大约二十分钟”。东西两条环形线,每条线有2部车对开。很快,路线就作了调整:“原来的西环车上行改为一路车,下行改为二路车;东环车上行改为三路,下行改为四路,行车路线不变。另外,新辟五路、六路环行路线。从城建局站发车,途经红旗商场、电池厂、新生机械厂、胜利商场、地区医院、招待处、中华公园。”(1986年8月31日1版)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8年,衡水市区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42公里,客运总量52万人次。衡水城市公交发展遭遇“瓶颈”。1999年,衡水城市公交审时度势,吸引社会资金,购进40部新型中巴车,开辟5条新线路。“这40部中巴加上原有的12部,52部中巴在市区10条主要线路上穿梭,基本形成了以火车站、中心街、个体站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公交网,而且大部分线路的运行间隔只有6至8分钟,接近了大城市公交车的运行间隔。”这样的变化深受群众欢迎,“许多人欣然放弃自行车、摩托车,乘中巴上班、购物、走亲访友。”(1999年10月30日3版)
翻阅报纸可见,2000年以来,衡水城市公交不断扩大营运范围,调整优化公交线网,逐步开通了到离城较远的大麻森乡、郑家河沿镇、邓庄镇、衡水湖、赵家圈镇等地的公交专线。“每天都有不少下乡的城里人乘公交车。赶上乡下大集,人就更多。10分钟发一班车,每辆车都挤得满满当当”(2000年4月13日1版)。“城区周边的农民花上一两元钱,就可以乘市内公共汽车到城里办事,办完事后,再花一两元钱又回到家里,来回走的工夫还不到半个小时”(2004年7月9日《衡水日报·晨刊》2版)。到2007年,主城区公交线路增加到1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增加到220公里,载客人数超千万人次,公交中心城区覆盖率达到了90%。
2018年,我市成为河北省首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衡水公交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目前,衡水主城区公交营运线路达到41条,除了26条常规线路,还包括1条旅游线路“衡水湖号专线”、2条微循环线路(微1路和微2路)和6条“大站快车”线路、6条城乡线路,线路总长度853公里,在册营运公交车603部,公交停靠站点1296个。
1999年以来,衡水城市公交发展带动了周边县市区城区公交线路陆续开通。民生公交不断织密群众幸福网,完善城市功能。
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智慧服务更高效
如今出门乘车,碰上没带零钱、不知该坐哪趟车、要等待多久等问题,一部手机轻松就能解决。而在上世纪80年代,公交车上没有电子设备,不同路程的票价也不相同,售票只能靠人工。
刘子京介绍,最早衡水公交车票面额为5分、1角不等,要根据乘客乘坐的路程来收费。冬天车内冷,售票员经常戴着露指手套捻票收钱。
2006年7月,我市实行公交智能化管理——在6条公交线路首次推行无人售票服务。公交车上安装了一个投币式的小箱子,“装有自动报站器、监控器等设施”,“提醒乘客买票、上下车以及预报车站名称”……一台车载电脑代替了售票员的报站、提示作用,“采用前门上车投币,后门下车的制度……改善以前上下车拥挤的现象”。投币箱可以使用1元面值的硬币和纸币,为方便广大市民,“在公交总站以及各个线路的部分站点累计设置零钱兑换点29个,为沿途乘客提供找零服务”(2006年6月24日、7月1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这年底,市区公交车全部实现无人售票。
2007年7月,我市推行“电子钱包”公交IC卡,让市民乘公交更便捷。在2007年7月31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本报就市民关注的公交卡具体办理方法、何地办理、何时充值等问题,专门发表“答记者问”。2018年,衡水城市公交迈进“扫码乘车”新阶段——推行电子公交卡,乘车时只需出示手机上的乘车码,轻轻一扫,即可完成快捷支付。如今,衡水市区所有城市公交都支持移动支付。
2007年7月31日《衡水日报·晨刊》
2018年至2019年,我市创建全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以公交场站建设与提升工程为重点,实施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公交智能化应用示范等六大工程。到2022年,“已实现国内乘坐公交各形态非现金支付方式全应用;在全省率先完成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2022年3月24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之后不断推广的,有银联手机闪付乘车、支付宝扫码乘车、微信扫码乘车等多样化移动支付方式,助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22年3月24日《衡水日报·晨刊》
如今,衡水公交不仅建有5G技术支撑、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的公交智慧调度中心平台,还开通随时可查公交线路实时位置的“衡水掌上公交”APP,车内配备USB、Type-C充电接口,无线智能铃,导乘屏等,城市公交的“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实行取暖季公交免费乘坐常态化至今;坚持推行盲人、现役军人、65岁以上老人等群体免费乘车爱心举措;服务保障马拉松赛和高考……市民出行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增强,衡水公交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记者手记
40年的衡水公交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每一次升级与革新,都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不断回应着百姓对美好出行的热切期盼。40年变迁,改变的是车型、路线和服务方式,始终不变的,是“民生公交”的初心和担当。如今,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公交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传递民生温度的流动窗口。未来,衡水公交的车轮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
公交智慧调度中心平台
取暖季免费出行
暖心服务
岗前智能安检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