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治理能力
武强全力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滏阳河武强段。 耿境辰 摄
北代镇后西代村在用喷灌浇小麦。 耿境辰 摄
施工现场。 陈康 摄
正在修建闸带泵。 孔令佳 摄
施工现场。 陈康 摄
挖掘机在河道进行清淤工作。 孔令佳 摄
利用河水进行农业灌溉。 孔令佳 摄
扫码看视频
清理整治河道、修建闸桥泵站……连日来,武强县以织密水资源配置网、筑牢防洪排涝网、复苏水生态保护网为主要任务,大力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治理能力,为农田灌溉和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武强县,地处滹沱河、滏阳河下游区间、九河下梢,域内共有28条骨干河道、119条支斗农毛渠。但这些河渠有的布局不合理、有的堵塞严重,造成部分区域容易沥涝;有的村庄又因为没有河渠连通而灌溉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聘请省市水利专家共同研究编制《武强县水网建设规划》,全力打造‘一环七横八纵百塘’现代水网格局,构建多源互济、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水网体系。”该县水利局副局长李玉兵说。
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水源置换工程,该县整治支渠4公里、铺设引水管道12.1公里,重建闸桥泵站37座,完工后可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0.46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量64.4万立方米,地表水总灌溉面积达31.95万亩,地表水覆盖率71.05%;利用滹沱河、滏阳河进行生态补水,增加河槽蓄水能力,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水灌溉面积3.27万亩。
在该县北代镇后西代村村北的麦田里,一排排喷灌设施在实施喷灌作业,让麦苗喝饱了“返青水”。“我们村用大河的水浇地,特别方便,水质也挺好,庄稼长得不赖,收成越来越好。”该村村民范广松说。
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豆留路一分干周窝段,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正在进行水渠挖掘与连锁块衬砌工程。为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该县依托纵横交织的天然水系和人工水道,实施了引调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河渠坑塘调蓄工程,不断优化县域水资源配置。为完善防洪减灾体系,该县实施滏阳河武强段河道治理工程、献县泛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全面推进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筑牢防洪排涝网,全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县还实施了献县泛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武强辖区),滹沱河南大堤21.2公里复堤及堤顶路面硬化正在施工,铁匠庄闸、邵庄排灌站等11个闸桥泵站已完成70%,全部完工后将为蓄滞洪区的安全有效启用提供坚强保障。
李玉兵介绍:“我们投资4.5亿元,清淤扩容坑塘,新建涵桥泵站上千座,整治河渠数百公里,这些工程让排涝更顺畅,灌溉更便捷,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减少,现在水网体系完善,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为推进项目建设,今年,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制定出台《武强县2025年度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对大会战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不定期组织开展实地观摩拉练,现场解决电力通信设施迁移、违建拆除、树木清理等工程推进问题。该县还组织县乡干部入村入户宣传引导,通过谈话沟通、宣传讲解、舆论引导等方式,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充分激发县乡村三级合力,积极营造“克服困难、多做贡献、造福群众、促进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由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水利局和农业农村局组成4组巡回督导组,深入6个镇区实施包联督查巡查,督导解决问题,编写“督查日报”,每日上报工程进度、问题解决进展情况,有效推动工作落地落实。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清淤整治骨干河道35公里,支斗毛渠95公里,衬砌28公里,新建路涵、闸带泵等28座,整治连通坑塘8个。
通讯员:贾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