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现在很多家庭饲养宠物。其中,软萌可爱的猫和机灵忠诚的狗更受欢迎。伴侣动物为家庭带来欢乐,陪主人度过起起伏伏,成为很多人的情感寄托、心灵慰藉。而在多年前,它们的“工作”还是护粮与看家……已有63年历史的《衡水日报》内容包罗万象,也记录下几十年来“宠物文化”的逐步变迁、“宠物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从小我家里就有猫,现在养着两只‘英短’。和几十年前相比,它们的生活可大不同了。”说起自己的养猫经历,“奔五”的枣强县资深爱猫人士李耀武感慨不已,“以前的猫自由散养,人吃啥它吃啥,主要任务是抓老鼠、守粮仓;现在的猫家养楼养,有特制猫粮、专属玩具,主要任务……卖萌?”短短几句话,折射出衡水宠物文化、宠物经济的悄然变迁。


  “打工喵”“打工汪” 护粮看家好帮手


  猫,曾经有过衡水农村“集体户口”——1981年1月21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饶阳县留楚公社北善旺大队从外地购进了五十多只猫,“现在全队平均每七户有一只猫。”衡水是传统农业区,为保护粮食,防范鼠患的做法由来已久,1963年1月19日《衡水群众报》报道,西滏阳生产队“居民、社员利用休息空隙,清扫室内和庭院,堵鼠洞,消灭鼠害”。器械、药物、生物、石膏、音乐……以前《衡水日报》介绍过不少灭鼠方法。猫,是生物灭鼠的主力——“一猫镇千鼠”。

1980年12月10日《衡水日报》


  “俺村为什么老鼠少?俺村有养猫的习惯。”1980年12月10日《衡水日报》刊登枣强县大郑庄两名社员的投稿,分享村里的灭鼠经验:平均每三户一只猫,让村里的老鼠几乎绝迹。然而,部分无猫户买回的灭鼠药灭死了十只猫,老鼠又多了。为此,村里迅速定出灭鼠保猫措施:一方面对养猫户进行适当奖励,争取多产猫、多养猫;另一方面加强对猫的保护,要求无猫户下鼠药要告诉四邻,否则毒死猫的要受处罚。


  承担灭鼠重任的猫咪在我市各地都曾备受重视。衡水地区行署曾专门召开灭鼠工作电话会议,大力提倡和支持家庭养猫(1980年12月24日1版);枣强县康马大队第四生产队为调动社员养猫积极性,每养一只猫奖励五元钱(1981年1月10日2版);养一只猫奖款八元,全年补给粮食四十斤;不准用药灭鼠,发现一次罚粮食四十斤……景县董庄大队仅用一年就实现全村猫咪由零到二十九只的跨越(1982年3月16日2版)。


  猫咪守粮,狗子看家。以前衡水城乡很多居民养狗“看门户”,机灵的“汪汪队”立过不少“功劳”:衡水县孙洼公社张口大队民兵在夜间巡逻时,听到一阵狗叫,循声而去,捕获了正在第三生产仓库撬门的盗贼(1980年1月16日3版)。夏夜,武邑县贾康疃村民兵贾国永听到村西公路上传来呼救声。他在大黄狗协助下,同拦劫妇女的歹徒奋勇搏斗,将其擒获(1984年9月7日3版)。


  “咪咪”“汪汪”是“有功之臣”,数量渐渐增多,却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尤以狂犬病为重。上世纪80年代,疯狗咬伤人畜事件和呼吁“刹刹养狗风”的报道频见报端。1986年10月18日1版刊发地区兽医站医生来信,提醒“有关负责部门,赶快采取有效措施。”1987年6月19日1版:“在省政府关于我省防治狂犬病流行的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区召开电话会强调,各市县严禁在市区、城镇和农村养犬。特殊需要养犬的,须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并经兽医部门检疫、注射狂犬疫苗和领取免疫牌、证。”


  “宠物热” 缤纷万象多元化


  猫狗数量增长,不只源于护粮看家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多起来。曾经的“打工喵”“打工汪”软萌可爱、忠诚友善,成为很多人的情感寄托,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这种慰藉陪伴是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用李耀武的话说,“每次回家最开心的事,就是收获一只‘跟脚猫’,软软的一团依偎在身边,让人有种说不出的贴心安宁,忘掉了烦恼和疲惫……”


  上世纪90年代,“宠物热”在衡水悄然兴起,家养小动物的“队伍”日渐壮大,品种狗、品种猫、热带鱼、巴西龟、小仓鼠……不同人群有着各种各样的“养宠”感受:有退休者养鸽子作为老年生活的调剂,排解寂寞;有的中年人因为养鱼扩大了“朋友圈”,收获友谊;有暂未生育的家庭养猫疗愈“无孩”之苦;有人评价养狗,既可观赏还能防贼……


  由此激发的市场效应,快速且显著——“似乎一夜之间,仅衡水市(现桃城区)内就出现了近10家卖鱼、鱼缸、鱼食的商店。”夜市里,一辆三轮车“上面摆满了鸟、荷兰猪、蝈蝈等宠物”待售。有人购进200多对名贵种鸟,孵化幼鸟出售,“每年能纯挣3万多元”;有人投资70多万元办起了观赏鸟养殖场;有的看好卖狗崽儿的生意,从东北购进7条“黑贝”种狗……(1993年9月26日《衡水日报·星期刊》)


1993年9月26日《衡水日报·星期刊》


  桃城区新华路曾有个颇具特色的花鸟鱼虫、古玩字画“乐趣市场”,集销售、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还留下了一则“鸟为媒”趣闻:一对相爱已久的男女迟迟得不到未来“老丈人”认可,女孩出主意,让男孩首次登门拜访时送上一只画眉,大谈“鸟经”,终于赢得“老丈人”青睐,好事竟成(1997年7月12日3版)。


  “宠物热”的冲击是多样的。伴侣动物带来的卫生、安全、叫声等烦扰让人诟病,被弃养的流浪猫狗引发更多社会问题,呼吁文明养宠的声音不断增强,很多爱心人士为之付出努力。近十年来,桃城区人社局退休干部和晓红一直为救助流浪猫狗奔走。据了解,我市有两三千名爱宠人士自发众筹、捐赠,日复一日“为爱发电”,每月的救助医药费有万余元。


  2020年3月,《衡水市养犬管理条例》开始实施。2023年5月公布的《衡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文明饲养宠物”进行了规范:做好安全防护及防噪措施,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携犬出户挂犬牌、束犬链,主动清理犬只排泄物,不在养犬严格管理区饲养烈性犬、大型犬,不虐待、遗弃宠物。


  如今在衡水,犬只免疫注射、电子芯片植入、智能犬牌和登记证发放等多种举措,让“爱的陪伴”更加安全文明。


  “它经济” 蓬勃发展新商机


  昆明有了“宠物裁缝店”(2001年3月12日7版),深圳出现宠物救护车(2003年6月19日B2版),“猫猫狗狗”交易过百亿(2004年11月4日B2版)……2005年7月11日《衡水日报》报道,“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宠物产品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宠物各方面的需求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这为宠物投资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市场。”


  新世纪以来,在市场需求带动下,宠物食品(主食、零食),宠物用品(服饰、玩具)以及宠物服务(寄养、医疗、美容、保险、培训、殡葬)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涌现的线下“猫吧”“猫咖”等人宠共享空间,线上“网红”萌宠成为新的流量密码……都为从业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衡水人的“它经济”同样风生水起——


  2005年8月31日B2版报道一家人爷孙三代在冀枣路106立交桥东开办动物医院,三里五乡的家畜、宠物都在这里“瞧病”。69岁的爷爷张来福当“院长”,他从17岁干上这一行,精湛的医术闻名乡里;45岁的儿子张兴顺读了定县兽医学校,与父亲配合默契;孙子张彬还有两年就从大学兽医专业毕业,愿望是“将爷爷和父亲经营的这个动物医院做大。”20年过去,这里已发展成占地200平方米、设备齐全、既能治疗又能美容的宠物医院,张彬成长为医院掌舵人,在祖父过世后继续传承这份事业,培养一双儿女亦将踏上同样的路。


2010年6月28日《衡水日报·晨刊》


  桃城区耿家村退役军人耿晓亨开办“狗学校”,专门训练狗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看家护院的本领(2010年6月28日B4版);景县青兰镇后赵柏前村投资引进可制作宠物饲料的黄粉虫养殖项目,年生产总值近500万元,亩均收入上百万元(2023年9月21日A3版);冀州区码头李镇打造猫草产业合作社,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年销售额达120多万元(2024年8月3日3版)……现在,衡水的职业技术类院校开办畜牧兽医(小动物方向)、宠物养护与经营等专业,毕业生广受欢迎,映照着“它经济”的强劲脉动。


  时代向前,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萌宠”陪伴,让很多人幸福指数提升,与此同时,应文明养宠、科学养宠,别让自己的快乐打扰旁人,社会环境才会和谐美好。“宠物产业”商机无限,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只有诚信经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政府“管得住”、消费者“能放心”,才会健康发展,前景广阔。


2024年8月17日《衡水日报》


  记者手记


  《载着猫咪去兜风》《北京宠物犬才艺大赛》《世界名猫亮相上海》《莫斯科举行“狗装秀”》……翻看老报纸上一则则“旧闻”,生发新的感受。我们的报纸一直关注社会生活的种种细微变化,不断带给读者新知与启示。实地探访中,感慨于“它经济”在衡水的蓬勃生机,也发现行业精细化发展中尚待提升的空间。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宠物美容技能竞赛 

宠物食品公司

猫草产业合作社

 (本报记者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