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天是植树节。“绿色”,似乎已是全民认同度最高的发展关键词。回望荏苒时光,湖城大地也曾黄沙滚滚、沟壑纵横。从推广一村一地的植树造林经验,到建立林长制、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检索老报纸,一条条关于植树造林、风沙治理的报道,映射着几十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夯实绿色发展根基的坚实步伐。



    最是一年春好处,植树添绿正当时。走进饶阳县大官亭镇小官亭村,一条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环村而过,一栋栋新民居错落有致,村头巷尾的树木新芽萌发,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谁能想到,这个环境美、产业富的村子,曾经是不少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同沙荒搏斗 植树造林守家园


  1938年滹沱河决口,洪水把小官亭的良田变成了贫瘠的沙荒地。“每到春天,沙随风起,黄尘漫天,播下的种子被搜出来,连种三四回拿不全苗。有时,还把种田人刮迷在他乡。从那时起,小官亭的庄稼烟袋高。闹好了,收二斗,闹不好,种一葫芦打两瓢。”(1963年5月11日《衡水群众报》1版《困难·志气·干劲——小官亭造林起家由穷变富》)


1963年5月11日《衡水群众报》


  村民们纷纷背井离乡,另谋出路——“杨万义、王友、杨顺合等几户,携家带口,搬到河南的罗屯、牛村、支沃、刘各庄去了……杨书云决计下关东,乡亲们前来相劝:‘书云呀,别走啦!咱穷哥们在一起熬吧。’书云回答说:‘那里黄土不埋人?拉着棍子要着吃,比在家里饿死强。’第二天,便在祖宗坟前磕了个头,拉着老婆孩子,含泪告别了乡土。”


  不能让家园被风沙埋没,不能让父老乡亲背井离乡!


  1945年衡水解放后,小官亭大队党支部决心带领广大群众同沙荒搏斗——党员带头解开思想疙瘩,筹措资金买苗育苗,成片化植树造林……1956年实现“高级合作化”后,又经过了八九个冬去春来,小官亭终于“换了人间”。“林业的收入,每年达三万多元,每户平均收入二百多元。同时,树成林网以后,防风固沙,土质变好,粮食产量提高,一九六二年粮食亩产达到二百四十九斤,比一九五二年提高了四倍。”(1964年3月9日2版《植树造林改造沙荒的一面红旗》)


  小官亭的植树造林经验迅速被各地效仿。1964年3月3日1版《省造林治沙现场会全体人员来我区小官亭参观访问》提到,“保定、邢台、邯郸、石家庄、衡水共五个专区的农林局长和受淤沙严重的十七个县、五十三个重点大队的代表”,来到饶阳县小官亭大队参观。1964年3月9日2版,刊发中共衡水地委河北省衡水专员公署通知,号召学习饶阳县小官亭大队植树造林,征服沙荒变良田的经验。衡水大地陆续涌现出一批植树造林的先进典型。


  那种风起沙落、民不聊生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但衡水逐绿而行的步伐从未停歇——1974年11月29日《衡水日报》3版提到武邑县投入植树的劳动力达二万五千人,植树四十万棵;1985年1月23日2版报道故城县1984年植树一百零九万七千株,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1991年4月21日2版提及冀县已投资一百三十万元,植树二百万株,绿化方田林网四十一万亩,新育树苗七百亩……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衡水大地绿意渐浓——2014年提前一年实现“一人一亩林”奋斗目标;2016年底,全市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480万亩,千亩以上林业园区达到120个;2018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1.39%……(2018年6月19日1版)


1982年2月16日《衡水日报》


  联动齐发力 护林增绿优生态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植树重要,管护更重要。


  在植树造林热潮下,只造林不养护、导致树木毁坏的问题时有发生,各地因地制宜,出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护林方法——“十八岁至五十五岁的男社员四十人分成二十个护林小组,轮流值班。如丢失树木,按树木直径对值班员罚款。逮住偷树者,奖励值班员五十元。”(1982年5月22日《衡水日报》2版《小郭庄一队义务护林办法好》)“法规规定每个公民有义务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的地头、地边在乡统一规划下种树、管树、护树,实行责任利益挂钩。树木成材后,收入按个人、集体三七分成。”(1991年4月24日2版《西五乡依靠群众依法护林》)


  与此同时,各地还涌现出了很多模范护林员。1977年11月23日3版报道,故城县型谷庄大队许德顺尽职守责,“一天夜里,大雨下个不停。德顺惦记着树苗,天还没亮,他就摸黑奔向林场,见到树苗被风吹雨打得东倒西歪,他就一棵棵扶直培土。”1988年3月19日1版:深县白宋庄乡曹庄的护林员赵书存和村主任、治安委员三人到村外去巡视树木,当场抓住的偷树人竟是赵书存儿子,照样按村里规定,他儿子交了五百元罚金,群众心服口服。2006年4月21日晨刊2版:深州市孤城村有支1998年成立的老年护林队,“九年来,他们不畏风雨,不分寒暑,每天在林间巡逻,看护树木不被毁坏,为树木涂白、除虫,精心侍弄。”


  少年儿童也成为护林好帮手。1964年5月30日《衡水群众报》2版:武强县合立公社西复兴大队每棵小树都确定了专人管理,实行小树挂牌方法,其中每个小学生管理十棵小树,其余的小树由共青团、妇代会和民兵负责管理。1987年8月22日《衡水日报》3版:“红领巾护林小分队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挨家挨户宣传爱护树木的重大意义,张贴护林公约。然后,他们按居住的地理位置分组,轮流值日,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到自己分担的公路上去巡视。”1990年6月2日3版刊发一篇散文《儿童护林队》:“‘小弟弟,别折树枝儿呀!它很快会长成一把大绿伞的!’一个‘红领巾’对一个正在折树枝的小男孩说。‘大绿伞?’小男孩仰起小脑瓜,朝着小杨树,认真地看。小杨树把一小块儿绿荫洒在小男孩的小脸儿上,还送给他一阵欢快的风。”


  2000年后,衡水市环保志愿活动逐渐组织化、规范化。2021年,我市推行建立林长制,形成“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体系,全力做好“护绿、增绿、爱绿、活绿”文章,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衡水绿美生态成色越来越足。

1984年1月10日《衡水日报》


  绿意满湖城 生态文明建设硕果丰


  几十年沧桑巨变,在湖城大地上,变化的不仅仅是颜值,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植树运动的决议,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十一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1982年2月16日《衡水日报》1版刊发衡水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通知》,人人动手、年年植树的“绿色风潮”迅速席卷衡水大地。“三月份以来,在衡水市绿化委员会领导下,衡水全市人民积极参加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截止到本月二十八日统计,全市已植树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五十棵。”(1983年3月30日1版)


  1984年1月7日,地、市城市绿化美化动员大会提出:“一九八四年市内将设立三片纪念林,凡是今年结婚的新婚夫妇,每人栽种一棵树,凡是今年出生的小孩,由其父母栽种一棵树,栽完把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写到牌子上,作为纪念。”(1984年1月10日1版)随后,行署召开电话会。“会议要求,我区年满十一周岁以上(除老弱病残外)都应参加义务植树,每人三棵,其中枣树一棵。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干部群众每年每人预征绿化费三元。夏、秋、明春进行三次验收,完成任务的明年春季如数退还绿化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还指出,今后凡登记结婚、婴儿出生报户口,必须在办手续前,领取植树证,先种一棵树,包种、包修、包管,一包三年,不植树不予报户口、登记。同时,入党、入团、提职、提薪、晋升、毕业参加工作等都要种一棵‘贡献树’。”(1984年3月13日1版)


  在人生的特殊时刻,种下一棵“纪念树”,逐渐成为一种绿色文明新风尚。“全市二百二十四对新婚夫妇和育婴父母胸佩红花,喜气洋洋地在市中华公园栽种下第一棵纪念树。”(1984年3月 13日1版)“青年入团、团员入党、新兵入伍、新生入学或就业普遍开展了种植纪念树活动。”(1991年3月12日1版)“清明时节栽种‘纪念树’,使深州人过了一个文明的清明节。”(2000年4月5日1版)


  除了纪念林,还有党员先锋林、红色文化林、青年林、碳汇林、双拥林、风景林、“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业园区建设、绿美廊道建设、环湖环城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为重点,掀起了新一轮造林绿化的高潮,全市造林面积持续增加。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175.73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1.34%和42.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6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024年8月14日《衡水日报》

 

 记者手记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个融天蓝、水秀、地绿为一体,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宜居美丽湖城,正在嬗变中绽放无穷魅力。如今,衡水湖畔满目生机,滏阳河水清岸绿,滹沱河边树木成行……种下的是花草树木,改善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的是居民生活质量,收获的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绿色“成绩单”,带给百姓更多幸福感。


义务植树  

衡水湖畔垂柳依依

绿意扮美“四好农村路”

道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

(本报记者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