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和临床输血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犹如硬币的两个面,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下,良性循环,共同保障血液安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输血作为一项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在医治疾病、挽救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人类社会对输血的探索实践远早于动员组织社会化献血,输血的发展史漫长而曲折,从古代对血液的神秘信仰到现代的医学实践,充满着挑战和创新,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着人类社会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凝结着科技发展的智慧。
输血医学真正的实践始于17世纪的科学家们对血液性质和功能的探索。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在体内是流动的,并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为以后的输血奠定了基础,这一发现还启发人们往血管内注射药物,借助流动的血液把药物带到全身而治疗疾病,即现在大众熟知的输液;当时的医生进行过一系列动物到人体的输血实验,尽管大多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尝试成为输血医学的萌芽。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利尝试通过输血来救治产后大出血的产妇,尽管无法解释输血后有的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而有的竟奇迹般活下来的现象,但他首创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利用重力原理做输血时的推动力,开创了直接输血法,成为第一位把人血输给人的先驱。
20世纪初,血型的发现和抗凝剂的使用为输血医学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1900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首次发现了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即ABO血型系统,凭借这一成就,他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被尊称为“血型之父”。这一研究成果,解释了以往异体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避免了不同血型输血产生溶血反应造成致死性输血风险,成为安全输血的理论基础;1940年奥地利医生维纳和兰德斯坦纳在用恒河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了红细胞Rh因子,后世科学家沿用恒河猴(Rhesus monkeys)英文前两个字母的方式,命名了Rh血型系统。血型的发现和抗凝剂的使用,使得输血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输血医学跨入按血型输血的时代,逐渐确立了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并采用交叉配血的治疗原则。历史上,战争往往是科技与医学发展的催化剂,两次世界大战中,军医在抢救伤员过程中尝试并探索各种输血技术和优缺点,作为抢救伤员重要手段的输血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随着血型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血型的复杂性有了更多认识,包括临床常用的ABO、Rh血型在内,目前经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的血型系统已达43种之多。为鼓励无偿献血,宣传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选用“血型之父”生日作为世界献血者日,除了纪念卡尔·兰德斯坦纳做出的巨大贡献外,旨在感谢那些拯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
20世纪70年代初,成分输血从概念转化为可落地应用的医学技术,为人类输血的历史揭开了新篇章。为解决血液的贮存和运输问题,方便急救随时应用,人类不断探索血液中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分离方法和技术,为成分输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对血液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医学的发展,以及相关跨学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提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基础,这些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输血医学的发展;封闭无菌血液采集和分离塑料血袋系统、血液低温保存技术、大容量冷冻离心机的发明应用等,这些技术创新加快了成分输血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成分输血量已超过临床用血量的90%,从传统的输注全血发展演变为成分输血是输血史上的一次革命,丰富了现代输血理论并成为今天临床输血的常规治疗手段。
现在成分输血的科学性、安全性、先进性、合理性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人类输血的探索历程,大致经过了把动物血输给人、人血输给人、按血型输血、按成分输血几个历史阶段,成分输血既是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输血技术迭代的优化选择。成分血是使用医学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进行分离,制备成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成分,医生可以针对临床患者实际,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为其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相较于全血,成分输血的优势明显,不但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达到“一血多用”的目的,而且对于受血者孱弱的身体机能起到“帮忙而不添乱”的作用,大幅降低了输血风险,提高了疗效。现在各国普遍倡导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医院医疗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自1921年由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在临床开展直接输血疗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我国输血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并不断完善。201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在临床医学下正式增设二级学科—输血医学,并在输血医学下设立三级学科,包括基础输血学、献血服务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输血管理学和输血医学其他学科,涵盖了输血医学全行业;作为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围绕着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医学从传统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名下到获批成为临床医学的子学科,是输血医学发展的新起点,拓宽了人才建设和学科发展空间,各级血站也随之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新世纪,随着前沿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输血作为最基础的细胞治疗手段,不断兼收并蓄,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三百多年的输血史发展至今,从蒙昧到科学,越发的成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输血协会(ISBT)等机构积极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指南,以促进安全、有效的输血实践,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输血技术、输血医学将会更加科学、安全、精准、有效的服务于广大患者。
苏义/文 张占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