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这个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区”,而衡水市又是这个“漏斗之底”,且多个县市区因过去长期使用高氟水,土地盐碱化,生态遭破坏,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近年来,作为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地区,衡水坚持“稳粮食、调结构、减用水、促增收”多目标统筹,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效压减了地下水超采量、实现了采补平衡。
30年前,基于当地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矛盾,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小麦育种研究室致力于培育节水高产小麦品种,只为让地下水超采等环境恶化地域实现粮食丰收、清水长流的双赢目标。
逆境中求突破,给衡麦“上压力”
育种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博弈。
“极端条件下都能存活的麦苗,在大田环境中必定表现突出。”市农科院副院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站站长乔文臣带领的衡麦选育科研团队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创造不同的逆境环境,实施水胁迫、旱胁迫、热胁迫,丰富鉴选关键指标,创新研发了30多项专利技术,构建了“衡麦选育技术体系”。
在深州市护驾迟镇前营村试点,100多亩抗旱节水小麦播后雨养田,不用灌溉亩产可达1000多斤。村党支部书记曹振民算了一笔账,村里种的衡麦30、衡麦36等品种,旱作雨养足墒播种,保证出苗后不浇水,每亩可省水150立方米以上,省电省工150多元。“后来去市农科院参观才知道,这种麦苗在他们的试验田里‘喝’的水,还不到咱地里的2/3!这样育出的种子才是真抗旱节水呢!”曹振民对这种“压力试验”赞不绝口。
积累中求创新,给品种“添动力”
资源材料是品种创新的基础。
“衡麦育种团队多年来积累了3000多份国内外优异资源材料。”乔文臣介绍,市农科院利用多项创新的选育技术,在亲本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注重区域互补,配置杂交组合,在育种过程中强化优异材料创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目前,团队已获品种保护权50多项,其中包括衡4568、衡H165171等多份重点材料。
育种是一场持久战,而市场需求是科研的动力源泉。立足冀中南,面向黄淮麦区,团队以节水抗旱、高产广适为目标,累计育成品种30个。特别是2020年以来育成的以衡麦28、衡麦29、衡麦30为代表的9个衡麦新品种,在生产上经受住了近年来干旱缺水、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严峻考验。
山西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昼夜温差大且存在多种隐性灾害。山西农博种业负责人张金牛介绍,2021年,农博种业获得了衡麦28的山西省生产经营权并试种了几百亩,最高产量达到了每亩1607斤,深得百姓认可。于是2023年,山西有10万多亩地种上了衡麦28,在全省普遍低产的情况下,衡麦品种以其强适应性,大部分亩产可达1200斤,为山西粮食稳产做出了贡献。
目前,衡麦品种在黄淮麦区及北部冬麦区广泛应用,包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天津、安徽、江苏等省(市)累计应用面积 2 亿亩以上,年均推广面积 1000 万亩以上,河北省年均 600 余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 20% 左右。衡麦系列小麦新品种具有节水抗旱、高产耐热等特点,其中节水抗旱广适衡观 35 小麦品种覆盖 9 省市推广面积达 1.3 亿亩。
传承中求发展,给应用“注活力”
农业科研离不开人才。
市农科院现有科研人员60多名,自2020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科研人员1人。“我们是2009年左右来到农科院的,见证了衡麦新品种的诞生,也见证了科研前辈寒来暑往在试验田躬耕的坚持。”市农科院的副研究员李丁、李强、赵明辉主要负责新一代“衡麦”品种的研究,如今也育成了多个苗头品系,参加国家及河北省区域试验。新一代衡麦人正积蓄着创新力量。
人才注入科研活水,良种与良法结合更添应用活力。市农科院坚持育种与栽培种植技术研发同步推进,包括“四适”播种、播后及春后镇压、适期适量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与良种配套集成,并在深州前营基地和景县志清基地进行新成果展示,加强科企多形式育、繁、推联合,助力“品种+技术”推广应用。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做出了科技贡献。
2020年以来,通过推广种植节水小麦,加之大力采取其他多种措施压采地下水,到2022年6月,全市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上升2.99米,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13.32米,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变幅连续9个月全省排名第一。
农业专家们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生物育种专项等国、省、市科研项目的支持下,30年如一日,在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的研发上奋力前行。他们将一如既往地默默躬耕在试验田间,为实现“水粮平衡”,保障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