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的温柔怀抱中,大地换上了斑斓的盛装,万物皆显露出成熟的韵味,迎来了又一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16日,在枣强县枣强镇的冀台合作红藜产业示范园区,一望无际的红藜田仿佛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红色的红藜田与蓝色的天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



台湾红藜,这一源自宝岛台湾的原生五谷杂粮,被称为谷物界的红宝石,是最接近全营养的五谷杂粮作物,其蛋白质、铁质、钙质的含量皆为五谷杂粮之首,脂肪含量低,是老少皆宜的养生美味。红藜的根、茎、花、 叶、果实等各部分都可以进行深加工,附加值远远高于其他农产品。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台湾红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被枣强县农村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台湾微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的冀台合作红藜产业示范园区开发种植,现在,500亩台湾红藜已经进入丰收季,熟透的红藜通体呈现鲜艳的紫红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经过专家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这里的土地非常适宜台湾红藜的种植,去年就开始种了。”园区办公室主任宋建平说道。



走进红藜田,沉甸甸的红藜穗子低垂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只见它们身姿挺拔,犹如一位位盛装的舞者,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农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辛勤的汗水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在引入台湾原生优良红藜品种后,园区结合当地良好的气候、资源优势,打造红藜繁育、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的标准化示范基地。


“红藜属于旱作物,在我们北方也是可以种植的,我们现在的种植面积有500亩,每亩可收获400斤,每斤市场售价20元,如果一年种一季,减去成本,便可收益大约300万元。”技术人员张全峰说道。


丰收的红藜经过精深加工,被制成包装米食、面条米线、红藜熟粉、饼干糕点、酱料香料、保健养生茶饮、酿造生技萃取等系列衍生产品。



台湾红藜作为两岸农业技术交流的“试验田”,增进了两岸人员的情感交流与经济合作,更为构建两岸农业经济交流的新平台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台湾红藜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与产业链的延伸,“红藜+”全产业链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与释放,农文旅融合的乡村休闲农游项目也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与希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台湾红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摄影:崔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