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市景县青兰镇后赵柏前村,一条条小小黄粉虫成为养殖“新宠”,逐渐发展为当地特色产业,村民们靠养虫走上增收路。
近日,走进后赵柏前村勇萍农场养殖棚,一个个长方形的养殖盒整齐排列在3米多高的架子上。盒子里,密密麻麻的黄色小虫不停蠕动。观察虫子生长情况、调节温度湿度、制作饲料并喂食……农场负责人马国萍正和村民们忙碌着。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别看它小,可浑身都是宝。”谈起黄粉虫,马国萍来了精神,黄粉虫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种氨基酸,用途很广泛,可以应用于保健食品,也能用做宠物饲料,就连虫粪也可制作饲料辅料。它的生长期为3个月,一年四季都可以养殖。
2022年,在景县人民政府和后赵柏前村的支持下,农场共投资120余万元引进了黄粉虫养殖项目,农场占地近3亩,黄粉虫的年产量可达180吨左右,年生产总值近500万元,亩均收入上百万元。
“它的养殖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防疫,但对温度、湿度比较敏感,需要根据季节调控。”马国萍指着温控水帘和抽风机介绍着,“夏天,我们通过水泵往水帘引水,对面有风机对拉,靠它们来调控温度,既方便又节能。”
除了在养殖棚装上水帘、抽风机,加湿降温,马国萍还设计了一套温度感应系统,全电设备确保棚内养殖适宜。“养殖棚和加工车间刚建起来的时候电力工作人员给了很大支持,保证我们这些设备能够尽快运转起来。”回想全电设备引进时,马国萍感慨。
农场内,一台台烘干机隆隆作响,这是农场除环境控制设备外,另一组重要工具,烘干后工人将黄粉虫打包出售。“最近烘干的这批黄粉虫大约7吨,准备在青岛港集中装箱,发往欧美国家。”马国萍介绍,黄粉虫主要销往英国、美国、西班牙、韩国等地,烘干后的黄粉虫售价每吨可达2万多元。
小小黄粉虫变身“黄金虫”,马国萍计划扩建厂区、增加设备,向更多的村民传授经验,逐步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村民走上崭新增收路。
见习记者 韩敏
通讯员 冯钊 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