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装了支架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说,急性期用了有效的药物或支架手术治疗相当于修好了路,但能否继续保持“畅通”,关键还在于“养护”。


如何养护好这条“公路”?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衡水四院心内一科主任尚艳菲。


定期随访是康复的主要环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痉挛或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有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


得了冠心病,除了作为基础治疗的药物治疗之外,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通俗讲就是植入心脏支架。在衡水四院心内一科,每年约有1000位患者因为冠心病入院并且通过植入支架使病情得到控制。


“但是很多病人,尤其是在县里的病人,因为来回不方便等多种原因,在植入支架后没有好好地遵医嘱服药,当再次发生心绞痛或更严重的心肌梗死事件入院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尚艳菲说,其实,得了冠心病之后,支架植入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并不是出院后就万事大吉了。


从冠心病本身来看,发生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等发生风险就很高了。而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或是有脑卒中、外周血管事件病史的高危人群,意外发生率更高。这都需要强化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控,通过合理有效的药物,辅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科学运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介入治疗,并不是就可以不管不顾了。因为支架只能解决特别狭窄血管的问题,而血管里可能存在多处狭窄,支架并不能解决所有血管问题,其次再好的支架仍有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比如对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高血压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则更容易在支架内形成血栓。


如果患者在术后发生心绞痛,是因为支架内发生再狭窄所致,还是其他新的血管病变引起的?这就需要专科医生来识别,否则容易被误诊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可见,养护好这条公路至关重要。这就要依靠患者回家以后遵医嘱服药,改善生活方式,以及与自己的医生建立长期的随访关系了。


随访主要目“看过来”


尚艳菲说,随访是医院根据需要,与诊治后的病人保持联系或要求病人定期来医院复查,对病人的疾病疗效、发展状况继续进行追踪观察所做的工作,又称作随诊。简单地说,就是在诊治后,对病人继续追踪、查访。


为了能够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进展,更好地按时复诊和方便满足患者的需求,衡水四院积极开展了冠心病术后随访,提供“支架植入、定期随访、健康指导”一站式服务。


出院前,医生会给每一个病人发随访卡、宣传册、门诊服务的流程,以便长期跟踪随访。而每一次与病人随访交流,都是让病人科学认识疾病和术后的自我调控。在随访中,医生还会督促病人吃药、改变生活方式,出现合并症能及时处理,以及长期用药状态下安全性指标、心脏康复的指导。如果有问题发生能及早识别,找到专科医生早期治疗。


总体来看主要通过随访,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确认目前的冠心病治疗方案的疗效:如若仅仅接受药物治疗,是否已经缓解?如若病情不缓解,是否需要进一步血运重建?如已经接受血运重建,心绞痛等是否已经缓解?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是否如要增加或者减量?


第二,确认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否已经控制达标:是否戒烟了?血压有无良好控制?血脂血糖怎么样?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措施的调整?是否需要寻求其他专业的医生的帮助等等。


第三,了解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有无出现新的不适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复查肝肾功能等有无异常?


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是到曾经治疗的医院参与复诊,因为基层医院和治疗医院的检查、化验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对病人的病情都是不利的。对于依从性不好的病人,或是农村的病人没有及时来复诊,容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药物副作用、造影剂肾病等并发症。


随访项目简单但十分重要


“我把冠心病的中长期随访定为6个月到数年间。所以,每半年到一年,病友都要有一次很规范地包括物理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功能评估等在内全面评估的随访。比如,血常规、血糖、血脂、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超声心动图等。有些病友还需要冠脉造影等复查,可以了解支架和桥血管是否通畅,又可以知道原来的动脉粥硬化病变是进展了还是稳定了。”


尚艳菲说,通过中长期随访,再次确认疗效,再次确认是否达标,再次确认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已经纠正,再次确认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如出血等,重点监测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等。一般而言,除了少数病友外,大多数病友中长期随访还是能做到的。


总而言之,患冠心病的朋友重点要知道的是,一方面患病不要紧张,另一方面也要知道冠心病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需要长期治疗复查,进而降低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效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