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凛冽,前夜刚下的薄雪更添一丝寒意。


2月5日,腊月二十六,桃城区邓庄镇武家庄村屋舍俨然,道路开阔,主路上方还挂有三角串旗,随风飘扬,年味十足。记者沿着武家庄村的武圣路前行进村,恰逢“喜事”——村文史馆的拓展馆在一派喜庆中正式开放迎宾。



拓展馆前的党建文化广场上,武家庄村架鼓队的鼓手们敲得起劲、敲得热闹,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伴着震耳的锣鼓声,迫不及待地涌入拓展馆。拓展馆位于村文史馆东侧,里面摆满了由村“两委”搜寻来的老旧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反映过去武家庄村容村貌的老照片。这些老物件儿不仅反映了武家庄村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唤起了年长者儿时的记忆和快乐,留住了乡韵与乡愁。


走进拓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老式的红色拖拉机,机头上还标有金灿灿的“东方红”三个大字。“这辆拖拉机有年头儿了,早年是村里的‘大拿’,是干农活、拉粮食作物的‘一把好手儿’。后来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换代,这辆拖拉机就被替换下来了。我们与村民沟通协商,经过整理、翻新,变成了摆在这里的老物件。”武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双柱望着这台拖拉机,感慨万千。


拓展馆经过了8个月的精心筹备,展馆面积370平方米,放有近700个老物件,黑白电视机、小推车、煤油灯等都能在这里找到。


“你看,这是我家从前种地用的耙子,那个时候没有机器,都是用人力一点点翻地。现在可好啦,都是机械化种植,不单单是把地种得又快又好,咱老百姓更是省时又省力。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可以把土地托管出去,到了年底就分红。”82岁的村民赵月明走在拓展馆里,看着一件件带有时代印记的展品,回忆起了过往岁月,不由得感叹着生活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以往的传统农耕历史转眼间就变成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村文史馆的主馆于两年前正式开馆,以“家”为主线,分为六大板块,展现武家庄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其中,一面贴有武家庄村全家福照片的墙尤为显眼。


“在村文史馆里,最能凸显我们村变化的就是全家福,照片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透过这些照片,不仅能展现出老百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进步。”张双柱看着墙上的一张张照片欣慰地笑着,用手在照片上轻轻摩挲。



武家庄村原先都是盐碱地,生产条件落后,人口流失严重,逐渐成为“空心村”。近年来,张双柱带领着村“两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试种并推广冬桃、蜜薯、青储玉米等农作物,盘活集体资产和土地资源。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回村工作。


现在的武家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文史馆的建成,既承载着村情村史,更凝结着武家庄村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在村文史馆的文化浸润下,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足了起来,年轻一辈也在回顾历史中,接过了建设家乡的接力棒,坚定了打造和美幸福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村文史馆,不只是为了让村民铭记村情村史、记录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传承,让这些老物件给后辈留下些许记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武家庄人为建设家乡而不懈奋斗。”张双柱表示,今后仍会继续搜寻老物件、老照片,丰富村文史馆的展陈内容,继续讲述武家庄村的精彩故事。


文/见习记者  夏兆臻

视频、图片/见习记者  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