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饶阳县五公村,是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的家乡。“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有幸来到这里,寻找这位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的足迹。


耿长锁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十几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绳铺当学徒工,后因不满老板欺凌同事小伙计,他奋起抗争,随即含恨返乡务农。抗日战争爆发后,耿长锁担任五公村农委会主任,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掩护抗战的干部战士,给部队送水送饭,并给党组织传递情报。1943年,饶阳遇到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日本鬼子频繁扫荡围剿,五公村群众生活苦不堪言。这时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大会上发表的《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传达下来。耿长锁豁然开朗,带头响应号召,和同村的乔万象、卢墨林、李砚田一起,组织起一个“土地合伙组”,互帮互助,合作劳动。由于土地合伙组给农民带来了切身利益,第二年耿长锁的土地合伙组由原来的4户,一下子增加到17户。除了农业获得丰收之外,他们还利用农闲时节开展起打绳作业,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支援了当地抗日斗争,为全县树立起“组织起来,生产度荒”的榜样,被誉为“华北平原上的一枝社会主义之花”。耿长锁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人,他的事迹受到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的称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政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在纪念馆的展柜里,我看到一封当年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写给五公村的“贺信”,信中说:“……在长久的岁月里,你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战胜了灾荒,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战胜了水、旱、虫等各种灾害,为农业增产丰收做了坚韧的努力,终于开出了丰盛的花朵。你们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卖了16万多斤余粮给国家,以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你们是河北省农民的榜样。”


在展区那一件件已经有些泛黄的图片、日记本和报纸等实物前驻足,被老模范耿长锁的老实、朴实、扎实精神所感动。无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的年代,还是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时期,耿长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反对说空话、大话、假话。五公村有了名气后,经常有上级领导和各地的人们来村里参观学习,耿长锁从不为迎接参观而搞专门的布置,也不为应付检查做额外的安排,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这一点,使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受教育。


耿长锁虽然文化不高,但他酷爱学习,尤其是对毛泽东主席的哲学著作学得很认真,领会得也很深。以搞合伙组、合作社见长出名的这位劳动模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虚心学习。当时已是82岁高龄的他带领村干部四处走访学习,提出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听党的话,走改革的路,坚决贯彻执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主经营。同时,对五公村几十年探索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优势也加以保留、巩固、发展,继续办好集体副业,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这样以来,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新时期的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五公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劳模做出了新业绩。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耿长锁曾被任命为省人大副主任,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品格,坚持在村里与群众干在一起。上级给他配备的专车,他除了到上级部门开会以外,从不轻易动用。当地群众说,每年秋季,生产队的果园、瓜园的果实成熟时,那里很少见到老书记耿长锁的身影。一次,他路过瓜园,看瓜的老农念及老书记日夜为群众操劳,遂摘下一个“老头乐”甜瓜给耿长锁,被他婉言谢绝。此事在村里传为美谈。爱护集体,关心群众,村干部和村里的党员自觉向老书记看齐。五公村的好村风远近闻名。


1985年底,在耿长锁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呕心沥血、一心为民的好书记,五公村建起了“耿长锁纪念馆”。多年来,这里已成为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人们瞻仰学习。在即将结束这次五公村行程时,应纪念馆负责人的要求,我给纪念馆留下一份书法习作:“群雁高飞头雁领,伟大精神励后人。”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如今的饶阳县也已成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县。五公村继承耿长锁精神,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进步,乡村振兴前景可观。田野里到处是蔬菜、水果大棚,产品远销京津冀各地。


耿长锁,这位曾为五公村发展和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老模范,天堂有知,也应该含笑九泉了。


作者:马誉炜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