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百鸟朝凤”的背后,是衡水湖生态环境华丽蝶变的过程。
衡水湖美景如画。
衡水湖上,水波浩淼,鸟儿悠闲地嬉戏,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曾几何时,儿时家乡那片杂草丛生的“千顷洼”,夹杂着盐碱的咸味浑浊了几代人,甚至连水中的鱼虾都感到彻骨的疼痛和冰冷。近些年,“千顷洼”却清亮得如一块碧玉,吸引了全球300多种鸟类成群结队来这里安家旅行。
时值4月下旬,位于河北衡水湖樱花岛东南方向的鸟岛上群鸟栖息。羽翼渐丰的小白鹭高高地卧在树上的巢中等待喂食;三四只刚孵化出来几天的小凤头鸊鷉毛茸茸地趴在妈妈的背上,任凭鸟妈妈在水中游弋;芦苇中正在孵蛋的野鸭子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外面的动静。衡水湖每年的春季鸟类迁徙,从2月中旬开始持续到4月中下旬。整个迁徙季,监测到迁徙鸟类70多种,10多万只。目前,迁徙已接近尾声,衡水湖多数鸟类已经进入繁殖期。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如果说,今天的衡水湖是华北大地上一块晶莹透明、温润素净的碧玉,那么,翱翔上空的鸟儿就成了忠实的“赏玉者”,它们不约而同地从三洲五海飞来,纷纷为她投上了赞美的一票,从而让这座盐碱地上带“水”字的北方小城获得“东亚蓝宝石”的美誉。最为壮观的是冬季候鸟过境高峰期,竟破天荒地有密密麻麻的、叫得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鸟儿像翻涌的浪花一样,汇聚成巨型“鸟浪”,伴随着阵阵飞鸣,时而调皮地掠过水面,时而又迅速地直冲云霄,飞翔中“秀”出各种变幻的造型,美哉美哉!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透过鸟的命运很能直观环境的好坏,今天的科学家甚至称鸟是环境的“生态试纸”。生于斯长于斯,笔者一家几代人都在水边长大,目睹了同一方水土上不同时期不同飞鸟的命运背后是一泊水从洼到湖再到湿地的嬗变。
过去,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只知勤奋和劳作,根本不懂得“生态环保”是为何物,一代一代人在水边自在地过着“靠水吃水”的日子,始终坚信这千顷洼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命水。久而久之,千顷洼的元气大伤,伤痕累累,终究成了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那时当地人根本不会把它们跟千鸣百啭的“鸟”类关联在一起。说实话,鸟语花香与千顷洼无缘。
“千顷洼”被“衡水湖”所取代,源于1958年国家兴修水利的号召——衡水湖蓄灌工程。至此,“衡水湖”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但,“衡水湖”这个名字并没有一炮打响。留在我童年记忆里的衡水湖,有爷爷口中讲的各种“古儿”,什么“大禹治水始于冀”“曹操演练水兵80万”等等,除此之外就是跟着父辈赶着牲口在这片白花花的盐碱地里砍草摸鱼,偶尔碰到水深的地方扎个猛子下去,抠条小鲫鱼上来,光着身子举着鱼站在泥洼里炫耀,一下子释放出男孩子好动的天性——因为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既无特殊的物产,又没称奇的美景,唯有这下水摸鱼最值得回味。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湖里捞上来的鱼,吃起来总能咂巴出股怪味,这股怪味源自于湖区没有禁受住工业发展的诱惑。我清楚地记得,曾看着成片成片的一天比一天长高的水葫芦在滋生,而这种东西过快的繁殖就是湖区遭受污染的信号。果不其然,慢慢有些地方开始冒泡,甚至还能见到漂上来的死鱼。这一切的不正常是衡水湖发出的哀嚎与警告。伴随着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实施,湖区内的厂房作坊逐步“清零”,排污口被彻底“封控”,特别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让衡水湖的本色慢慢恢复起来,由绿到蓝,从清到靓,折射出的是衡水湖改造的历程。
湖城450万儿女正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主选择的这条发展道路,唯恐伤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大自然,人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衡水湖。连续10届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也为鸟儿让路,每届都避开鸟类繁殖期;那贯穿于衡水湖南北的国道106线也因此改道东移,以最大限度减少过往车辆对湿地生态和鸟类活动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衡水湖已改天换地。如今衡水湖形成了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的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已监测到的鸟的种类达33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3种,有35种旅鸟变成了留鸟,在这里安营扎寨。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青头潜鸭,在华北的第一个“家”是衡水湖。相关报道称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青头潜鸭2018年在衡水湖竟然观测到有308只之多(成年个体数量全球不超过1000只),构成了国内已知最大集群,且有连续六年的繁衍史,对迁徙和栖息环境极其挑剔的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示物。据悉,青头潜鸭的历史繁殖所在地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地区,已难觅其繁殖踪迹,衡水湖俨然成了它们传宗接代的“家”。
在这个“家”里,除了鸟儿,昆虫也由原来的416种增至757种,鱼类由34种增至45种,植物由382种增至594种。仅2022年新增物种记录达到了231个。
春,碧波荡漾;
夏,荷红柳绿;
秋,芦苇摇曳;
冬,群鸟翱翔。
鸟欢、花香、鱼肥、人乐,构成了衡水湖湿地一年四季的自然禀赋。沿湖而行,放眼望去,整个湖水波浩淼,除了水还是水,湖面上,太阳洒金泼银,忽隐忽现地闪耀着,鸟儿悠闲的嬉戏给水面留下层层欢快的涟漪,那清脆的叫声回荡在空中……置身湖中,全身毛孔都感受到了清爽和舒畅,沁人心脾,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衡水湖“百鸟朝凤”“一鸣惊人”的背后,是衡水湖生态环境华丽蝶变的过程。
一条河一片湖会给一座城市带来最为活泼的灵性,这里所有的美丽都会因水而美妙,衡水湖连同缠绕的几条水系似圣水,从南流到北,从西流向东,造化出了属于冀东南的文明,让富饶美丽的水乡胜境涅槃重生,孕育了一代大儒董仲舒、经学大家孔颖达、文学巨匠孙犁、京剧大师荀慧生,诞生了冀派内画、武强年画,还发祥了北京琉璃厂……鸟儿们在这里既可以与历史对话,也能与文化对话,栖息在衡水湖的鸟儿饱受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衡水不再因水而患。衡水之水,康养子民,造福天下。衡水湖成了衡水迈入新时代发展的坐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中开篇即以湿地起兴。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衡水湖作为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正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提炼出衡水特色的“近自然”修复理念,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为岸线自然恢复提供了示范,成为世界公认的全球9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中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心部位,是连接印度洋、南亚次大陆、东亚和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点。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那句话:“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想,总书记所言的“很多城市”中会有衡水一席之位。
这不,《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案例》日前不仅在国内入选了生态环境部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还亮相国际登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创造了两个河北唯一。可以说,衡水湖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展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践与成果的燕赵力量与衡水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闪耀华北大地的真实体现。
作者:刘仝保 信志锋 摄影:陈康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