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向暖,奔赴更美好的明天


衡水日报社副总编辑 张起轩


春色均分,衡水大地呈现勃勃生机。刚刚过去的一周,繁花日盛。从衡水湖畔到梅花园里,从创业公园到市郊田野,一天多似一天的烂漫春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就连我们的报纸版面,也在幽幽墨香中透出缕缕花香——赏花地图、花朝节、杏花旅游节、梅花艺术鉴赏节……让人们对“魅力值”不断增长的衡水充满向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以“起跑就是冲刺”的奋斗者之姿,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衡水场景,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


跟随记者的脚步纵览衡水大地——会场内,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招商会举行,6个项目成功签约,发布38个项目拟引进资金超百亿元;广场上,2023衡水春季住房博览会完美收官,网络到访量5万多人(次),760余人达成购房意向;田野中,深州市解家村230多亩油菜嫩绿水灵,一举两得带来“美景+效益”;衡水湖,智慧景区既有“生态心”又有“科技脑”,服务升级见成效,4条春季研学游线路让游客赏了美景又学了知识;老盐河边,河北省(衡水市)水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推动竞技体育释放新动能。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坚持“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两手抓。3月23日,首届衡水·中关村科技创新大会举行,市长董晓航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投融资代表、企业家代表等200余人参加,衡水·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15个项目成功签约,为衡水加快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支点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上周,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喜报频传:市交通运输局“跨省通办”工作办结率、成功率连续两月均列全省第一;市场监管系统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确保其总量年度增长7%以上;“个转企”国家级试点工作启动,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提档”,提高市场竞争力;“12+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确保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


文化产业“牵手”农业,开启“以文兴农”新旅程。3月20日至21日,在武强县举办的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上,河北省“乡村后备箱”启动,“乡创市集”开市,我市38个摊位集体亮相,优选农副产品、传统非遗产品等特色商品实力“圈粉”。


翻看一周报道,“乡村振兴”是“高频词”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郑志辉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号召村“两委”班子带头,持续做大做强设施葡萄和蔬菜产业。武邑县苏大王村将200多亩闲散地变成“希望田”,15年合同期内,村集体与村民将增收百万元。枣强县王常乡“空中种草莓”,尽显农业种植“科技范儿”。故城县538个村全部实现“村村有合作社、村村有增收产业”发展格局,各村均打造了与众不同的“看点”和“卖点”。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景县青兰乡刘头村“90后”村党支部书记刘少勇,带着乡亲们挖水渠、整村貌,注册科技公司,预计解决100多人就业……一幅幅火热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记录着衡水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上周出现强沙尘天气,再次提醒要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我们抓住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日等节点契机,着力做好“生态+”文章——相关单位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衡报文明小记者”行动起来,围绕“节约用水”“植树播绿”等组织采访写作。今年,我市争取开工水利建设项目39个,涉及主要江河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农业灌溉水源置换等5大领域,总投资24.5亿元。我相信,随着一系列部署密集落地,衡水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一周来,全市各条战线聚力凝心,“文明之花”越开越艳——桃城区萃景社区免费发放“黄手环”,照亮老人回家路;700余所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微改革”,多彩课间操让孩子们快乐“动”起来;周末,广大志愿者进社区、上街头,清扫街道、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和法制宣传,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光和热。


春意暖,花正开,一切都清亮蓬勃。在这个美好时节,让我们继续携手,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进!


编辑: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