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今后在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实际上,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对这类人群不再集中隔离,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源。
当前,个别地方出现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的情况,沈洪兵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需要强调的是,对取消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以后,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因此,对工作要求反而更高了。这些调整要求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防控措施要落到实处,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高风险区域怎样制订核酸检测策略和管控措施?中疾控回应——
11月1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关于高风险区内的核酸检测和管控措施,仍然是按照第九版的防控方案来实施。对于核酸检测是要求在高风险区实施封控以后前3天进行核酸检测,后续检测的频次可以根据前三次检测结果进行确定。在解除管理前的24小时内,要完成一次区域的全员核酸检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纳入封控的这些人员,存在没能及时转运的一些风险人员,抗原检测阳性的,混管阳待复核的,以及行动不便的病人和高龄老人,对于这样的特殊人员,要实行上门采样,实行单采单检。这是核酸检测的策略。
管控措施,第九版方案中明确提出,高风险区实施封控管理,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具体有10条措施,主要包括宣传引导、人员摸排,要及时掌握封控管理区域内的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的情况,做好摸排,对以上的脆弱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的保障,做好心理关爱等等10条具体措施。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