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里——深州市小寺家庄坐落在冀中平原上,是个小村。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至今,乡亲们生活所用燃料而言可分三个阶段。



从建村到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生活所用燃料以庄稼的秸秆为主。所以,当年每家的院子里和场院上都堆放着数堆麦子和谷子等矮秆作物去穗后的杂柴垛,靠墙处竖立着成捆的高粱玉米秸秆聚成的秫秸垛。家里常年以这些秸秆为做饭和冬季取暖的燃料。柴禾干燥时还易燃烧,但天潮时就很难引燃潮湿的柴禾了。往往弄得满屋子烟,呛得一家老小咳嗽不止。做饭的女人一手拉风箱吹风助燃,一手不断往灶膛续柴禾,熏得一个劲儿流泪。因此,她们患眼疾、气管炎、肺病者居多。同时,过春节时放鞭炮还易引燃露天存放的柴禾垛,造成财产损失。


冬季取暖也是往炕洞里烧柴禾,把炕烧热。前半夜炕还有点热乎劲儿,后半夜就不热了,单睡的小孩儿冻得哭闹不停。当时在卧室烧煤取暖者很少,一来因为煤价太高,一般人家负担不起;二来卧室里生炉子灰尘多,不卫生,弄不好还易煤气中毒,致死或致残者有之。


当年,清晨下地劳作的男女乡亲们,每当见到村子里房顶上烟囱的炊烟不冒了,就立刻回家吃饭。每到傍晚,乡亲们在落日的余晖中收工了,他们或肩扛着锄头、铁锨,或赶着牛马驴骡拉的大车,在村里房顶冒出的炊烟与暮色斜阳映掩下归家,形成了一道长长的靓丽风景线。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始,故里乡亲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改变着种植的观念。多数人家由种庄稼改种果树,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等遍布田野。果树使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许多。多数家庭盖了新房,室内陈设也变了,增添了沙发、电视,土炕也改成了木床。也不在屋里烧火煮饭了,另外专修了厨房。


在燃料上,也由庄稼秸秆改为树枝了。因为每年剪下的果树枝条很多,院里和场院里的秫秸垛变成了树枝堆。做饭烧树枝比烧秫秸省事多了,甚至不用拉风箱也可以做熟一顿饭。烟囱里冒的烟比烧秫秸时少了且淡了许多。


这阶段在冬季取暖上,各家都陆续安装了土暖气。在厨房里置放座小锅炉,并用铁管与卧室的暖气片连起来。锅炉烧煤或煤球或蜂窝煤。卧室里的温度前半夜可保持在10℃以上,半夜里需起床续煤方能保持温度到天亮,否则卧室会降温。


这阶段虽然炊烟小了,但各家各户、各村各乡、各县各市房上的炊烟天天冒三次,仍然是很大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


这阶段乡亲们下地也很少步行了,多数都骑自行车,或开燃油的摩托车,或开拖拉机,既快又省力。傍晚收工时速度不一的交通工具形成了夕阳下的长蛇阵。



进入本世纪2010年以来,随着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和促进共同富裕等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故里的面貌又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故里沿续了数百年的炊烟消失了。这是因为人们做饭取暖燃料改变的结果,由往年烧树枝或煤改为烧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了。随着炊烟消失的还有家家户户院里的树枝堆。因为每到果树剪枝的季节,有关机构专门派人到田间地头收购果农剪下的树枝,回收后统一处理,使这些杂柴不再进村。院里没了柴禾垛或树枝堆,也没有了鸡窝、兔舍,而改为栽花养竹种葡萄。故里真正做到了屋洁院净,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国家免费为农户安装了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的价格也定在了合理的价位上。


做饭时,农妇在厨房里将食材备齐,打着天然气灶,无论是炒、炸、煎,或是蒸、煮、炖,一会儿就熟。省力省时又洁净卫生,再也不用因柴禾受潮而发愁了。


改用天然气后,冬季取暖也方便多了。原来的小锅炉还可继续使用,只将烧煤的设备改为烧天然气的设备即可。卧室温度可以自定,高时可达20℃以上。只要设定了温度,卧室就可保持恒温,整夜不变。再也不用惦记着半夜起床续煤,可以睡安稳觉了。


如今,村里大街小巷道路硬化,三纵三横的街道都修成了水泥路,小巷里有的铺水泥,有的铺方砖。经过统一规划,街面也整洁了,临街墙面上或是一幅画或是一首诗,文化氛围很浓。路两旁的花坛里一年三季开着多种花朵。太阳能路灯彻夜照明。


乡亲们相继过上了小康生活,各家各户不再喂鸡养猪,也不再用缸储存食油了。肉、蛋、米、面、食油、蔬菜、作料和经过加工的食品,随时可到村里的超市购买,而且供货充足、新鲜,冰箱里也不用储存那么多“货”了。家庭主妇的负担减轻了很多,可腾出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她们骑上电动摩托,或到乡镇赶集采买,或到城里大商场购物,来去便捷。白天可到村体育场上锻炼身体,晚上在家看电视或结伴去广场跳舞,何等快活自在啊!


如今,祖祖辈辈所留恋的炊烟消失了,但他们能用手机或手表看时间,早饭和午饭都能正点回家。每到黄昏收工时就成了乡亲们的高光时刻,没了炊烟伴陪的他们,驾驶着自家的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哼着小曲,在大小公路上向村里驶去。美哉,我的故里!


作者:李如海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