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短视频。张旭辉 摄制


得益于地下水压采和大运河通水,故城县青罕镇3000亩河滩地实现生态蝶变——

从“旱河滩”到“小江南”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花香伴鸟鸣,清水绕田园……好一派清新旖旎的水乡风光!


8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故城县青罕镇青盛湿地荷园——这个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地方。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河滩地,得益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运河全线通水,不仅实现了从“旱河滩”到“小江南”的生态蝶变,更寄托着当地干部群众发展湿地种植养殖、壮大集体经济的“共富梦”。


莲叶何田田。张旭辉 摄


运河畔 湾连湾 “鱼米之乡”曾远近闻名


“50多年前,俺们这一带就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今年72岁的青罕镇刁南庄村村民刁呈才,从小在运河边长大,说起老故事那是“门儿清”。


青罕镇位于大运河沿岸,全镇共24个村。其中,刁南庄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沿岸百姓的命运与大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见证过舟楫往来的盛景,品尝过运河水浇灌出的丰收喜悦;他们也经历过时涝时旱的灾难,或逆势而战,或顺势而为,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智慧,探索着人水和谐共生之路。


远眺青盛湿地荷园。张旭辉 摄


在青罕镇境内,如今的大运河河道与遗存的运河故道之间有一片天然滩地,承担着行洪功能,土质相对肥沃,青盛湿地荷园即位于此。在附近各村,还有天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大大小小的坑塘,当地人习惯称其为“湾”。在以往水量丰沛的年头,湾湾有清水,大湾连小湾。


《刁南庄村志》明确记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刁南庄村把运河水引到村里的东大湾和西大湾。他们在大湾里养鱼、种藕,还在湾边的洼地里种植水稻,连年丰产丰收。刁南庄村一带由此赢得了“鱼米之乡”的美称,至今仍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事。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地下水超采,青罕镇与华北大部分地区一样,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人工开凿的七八米深的砖井干枯见底。1978年,大运河也开始断流、干枯。失去了水源的滋养,“鱼米乡”变成了“旱河滩”,种藕养鱼成为历史,人们又开始种植玉米、小麦。为了取水灌溉,人们开始用机械打深井,一开始打十七八米能见到水,后来打到50多米甚至更深。


在那个靠“肥大水勤”保粮食产量的年代,机井数量是反映一个村实力的硬指标。刁孝子村村民回忆,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村里机井不断增加,最多时拥有78眼浅水机井、两眼300米的深井。与周边村相比,机井数量上的优势一度让刁孝子村干部群众优越感十足。而这,正是那个时期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的一个缩影。


“井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下水位下降非常严重,人们也挺担忧。可为了口粮、温饱,咱那时候也不知道还有啥好办法。”回想过去,刁孝子村党支部书记刁呈彬感慨道。


一年又一年,当地老百姓守望着运河、守望着河滩,更在守望着历史的机遇……


水位升 活水来 “旱河滩”又重现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开始积极推进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4年,国家认定河北省超采区范围近7万平方公里,年超采量59.7亿立方米。那一年,河北开启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


衡水市是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锅底”。2014年开始,我市“节、引、调、补、蓄、管”综合施策,治理地下水超采。在青罕镇,刁孝子村、刁南庄村等24个村都实施轮作休耕,改种一季玉米或高粱。各村的机井也基本“退居二线”,直至去年全部“退休”。


青盛湿地荷园生机盎然。张旭辉 摄


渐渐地,节水压采的成效逐步显现。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干枯的井里又有水了。


在河滩地南部的一口老机井旁,刁呈才老人拿出盒尺,一边测量一边兴奋地说:“你们看,现在这水面距地面只有两米了。往年,这个40多米的机井可是一眼看不到底儿啊!”


刁呈才老人接受采访。张旭辉 摄


与地下水位回升相呼应的是,今年4月,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实现了世纪“复苏”。一“升”一“通”,青罕镇的“旱河滩”在干涸了40多年后,又一次迎来了丰沛的水源。


然而,乡亲们却高兴不起来——3000亩“旱河滩”被水淹没,“这庄稼可没法种了。”


面对群众企盼的目光,青罕镇党委、政府科学研判,寻找着与水共生的希望,力争在生态保护和发展集体经济上闯出一条新路。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青罕镇派人分别到天津、江苏、浙江、山东、保定、唐山等地,深入考察水产项目,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最终,决定由镇党委牵头,成立联合总社、监理会,各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通过“银行贷款+镇村干部集资+村集体入股”解决资金问题,大力发展菜藕种植,泥鳅、黑鱼、龙虾、鲈鱼等特色养殖,以及鲤鱼、鲫鱼、白鲢等常规养殖,打造“三位一体”种养模式。


干部群众齐上阵种植菜藕。(资料图)


火热的劳动场面。(资料图)


定了就干,马上就办。今年“五一”期间,为了节约资金,青罕镇党委、政府领导带头,24个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志愿者齐上阵,大家争出义务工,整地、挖塘、种藕……不到一个月,一期工程宣告完工,取名“青盛湿地荷园”,一幅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荷园美 鱼虾肥 “小江南”展生态画卷


漫步在青盛湿地荷园,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层层叠叠的荷叶团团如盖,一只只苍鹭在远处翩翩起舞;拨开荷叶,一条鲈鱼刚要冒头便被惊了回去,留下了一串水花……




“小江南”风光无限。张旭辉 摄


“这片河滩地因水而生,也将因水而兴,有人说叫‘美丽湿地’,有人说‘赛江南’更好,我说还是‘小江南’更贴切。”谈起当时镇党委会上大家热烈讨论的场面,青罕镇人大副主席冷俊堂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鸟儿是这里的常客。张旭辉 摄


看着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乡亲们当初的失落情绪没有了。大家盼着丰收,盼着“小江南”能带来更好的日子。


“乡亲们都说上个世纪的‘鱼米之乡’又回来了。”刁南庄村65岁的村民刁玉民这样说着,爽朗的笑声回荡在荷园里。


刁玉民接受记者采访。张旭辉 摄


青盛湿地荷园的集中种养区即一期工程1300亩,包括600多亩菜藕、600多亩鱼塘;待开发区1700亩,种植、养殖、餐饮等规划已提上日程。此外,还带动附近19个村的21处坑塘、52亩水面全部种植了菜藕。


“菜藕年亩均收益可达3000元,特色养殖每亩能达到6000元以上。当年的‘旱河滩’,如今成了‘香饽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利用好这片湿地,充分发挥它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百姓造福。”故城县青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刁海彬,亲历了河滩地由兴到衰再到兴的过程,对前景充满信心。


“通过前期市场调研,今年我们联合总社收益预计能超过300万元。按照投入份额,将全部拨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到年底,预计24个村的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好的村能超过30万元。”青罕镇党委副书记时玉松不仅对这片湿地有信心,更令他底气十足的还是这笔经济账。“下一步,我们还要做好产业兴旺这篇文章,菜藕加工、泥鳅深加工、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等方面都在进一步规划洽谈中。这里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水清岸绿鱼虾肥,荷花香里说丰年。得益于地下水压采和运河水双重滋养的青罕镇,正在书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的奋进答卷。


金秋时节,“小江南”丰收在望!


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张旭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