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安平县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抓党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引领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目前,全县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217个,占比为94.3%。


安平县南王庄镇的生姜种植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谢朝华 摄


坚持组织推动。安平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具体措施》,定期分析研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建立乡村振兴“网都夜话”机制,县乡领导干部利用农闲傍晚时间,深入联系村倾听群众心声,解决难题,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1200余条,为群众解决难题295件;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村干部月修课,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乡村振兴素质能力;聚焦重点村发展需求,从县直部门抽调138人组成46支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人才支撑。


安平县建“网都夜话”机制,倾听群众心声。谢朝华 摄


坚持典型引领。建立“乡村振兴导师帮带制”,组织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现身说法、拉练观摩等活动,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局面。如推广杨屯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和打造油菜全产业链的经验做法,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对周边7个行政村资产资源进行盘活整合,组建联合党总支,通过合作帮带、抱团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油菜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了台城村红色文旅、报子营村高油酸花生种植、堤涡村食用菌种植等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基地,起到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良好效果。


坚持重点扶持。发挥上级财政扶持资金赋能乡村振兴作用,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效果。2019年以来,依托全县丝网、白山药特色产业,累计争取财政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41个,实现村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成立县属国有企业——乡村振兴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加大资产、资源、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有效解决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瓶颈问题。


乡村振兴“双擂台”赛调动了村干部干事的积极性。谢朝华 摄


坚持考核激励。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星级管理工作机制重要指标,进行常态化督导推动。开展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双擂台”赛,县委、乡镇党委分别每半年、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观摩评比,持续提升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的思想认识,形成齐心协力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注重在“擂台赛”中考察识别干部,最大限度地激发干劲、调动积极性,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任务落实的工作优势。


作者:李世礼 闫智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