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记忆

——与报社那些良师益友相伴的日子




今年是《衡水日报》创刊60周年。作为《衡水日报》的一名老通讯员,我心情特别激动。每当翻看我40多年积累下来的那几本厚厚的刊稿集,看到《衡水日报》给我刊登的那一篇篇新闻稿件,我总是情不自禁、浮想联翩:想到自己几十年笔耕不辍,坚持不懈给《衡水日报》当通讯员,写稿、投稿的艰辛和不易;想到刊登稿件时的那种喜悦和高兴;想到新闻写作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帮助和变化;当然了,想得最多的还是报社那些曾经在我写稿人生旅途中给予过无私帮助的编辑、记者老师们。无疑,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不能忘却的良师益友。


要说我和《衡水日报》结缘还得从40多年前的1981年说起。当时,我还是衡水地区商业学校的一名学生。我从小就酷爱文学,上学期间,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上中专,我的作文曾经多次被老师当范文念,由此让我从小就产生了长大后当记者的念头,开始做起了“记者梦”。我记得很清楚,1981年我还是一个学生时,第一次把一篇作文《一个闲不住的人》斗胆投给了《衡水日报》,真没有想到,《衡水日报》竟然刊登了。可以说,就是这篇小稿件,让我和《衡水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开始我就给《衡水日报》写稿投稿,而且40余年笔耕不辍,成为《衡水日报》一名名副其实的老通讯员了。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我有幸见证了《衡水日报》的每一步发展创新过程。从报社办公大楼建成启用、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到报纸版面扩版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再到一代一代年轻编辑记者的茁壮成长,我都曾参与、见证。然而,这其中给我最大帮助、令我终生难忘还是与过去的那些老报人和现在的诸多年轻编辑记者的深厚情谊。


忘不了,徐向荣、蒋清泉、尚子深、蒋蕴慧等几任老社长、老总编。40多年间我和他们都有接触,都亲耳听过他们的谆谆教诲,我撰写的稿件都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受益匪浅。


忘不了,刘全乐、崔志边、东发、刘正言、姜宝春、刘志忠、马少华、张盛金等那些老报人。他们给我提供新闻线索,热情帮助我确定稿件题目、稿件主题,写成后又给我精心修改稿件,使之得以刊发。


忘不了,在深县县委宣传部搞新闻报道十年间,我曾不知多少次陪同报社记者深入乡村、企业采访。那时工作条件比较差,每次下乡采访,基本上都是从当时的深县招待所花一块钱租一辆自行车,然后骑着自行车去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记者们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没有一点架子,干工作从来不摆谱、不讲条件。无论道路远近,天气酷热还是寒冷,那真是说走就走。接触最多的是王建英、张敬国、王铁珍、葛西劝、于更生、张景信、杨洪生、冯旭瑞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时间一长,我也记不清了。但他们这种不辞辛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工作作风、工作态度至今让人敬重,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最难忘,报社现在这批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比如,近几年我接触最多的贾亚楠、袁冬雪、李耀荣、王文冉等。他们思想开放、思路敏捷、观念新颖,经过他们编辑的稿件有水平、上档次,总有一种独到之处。看着报社这些年轻人正在茁壮成长,我感到很是喜悦,也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最难忘,正是三夏酷暑季节,我陪着蒋清泉、葛西劝采访深县化肥厂后,在招待所一个普通房间里闷头写稿。偏偏赶上招待所停电了,当时我们几个人都已经大汗淋漓。只见蒋总编手拿大蒲扇,一边手摇蒲扇,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让我在旁边记录,当场写成稿件后,发给《河北日报》。


忘不了,我刚上报道组没有几天时间,我陪着刘全乐、王铁珍到几个乡镇采访麦收情况。天太热,我们只好在路上买冰块解渴。后来这次采访的三篇稿件见报时,却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名字。他们这种不计名利、甘当人梯,有意提携年轻人的高风亮节令我终生难忘。还有崔志边,把我撰写的大冯营村一个人捐资助学的稿件编辑发表后,主动推荐给《河北日报》刊发。我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忘不了,《衡水日报》给我们这些市县通讯员提供了一次又一次交流写稿的机会,刘金英、王彦博、范金信、薛明坤、潘桂生、赵领月等老通讯员们,借助《衡水日报》这个平台,一次次欢聚在报社,聆听编辑记者讲解传授新闻写作知识。大家欢聚一堂,交流写稿体会、经验,言谈甚欢。现在每当说起这些,我们每个人无不流露出对那些美好时光的思念留恋之情。


如今《衡水日报》已经迎来了60岁生日,今年我也正好是年过60,可以自豪地说,我很有幸和《衡水日报》同龄。无疑,这就是缘分!今年我就退休了,但我会一如既往地给《衡水日报》写稿、投稿,继续当好《衡水日报》的通讯员,关注《衡水日报》的一切。


祝愿《衡水日报》越来越好、青春常在!


作者:郭树合

视频制作:郭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