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到高考,时常听到“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的说法。每听到这些赞语,我就想到饶阳县西村的周振想。
1977年末的高考,周振想一举夺得河北省文科最高分,按时行说法就是“状元”。他对自己的成绩非常自信,志愿填报北大中文系,因为他的人生愿望是当个作家或诗人。那年国家根据法制建设需要,在北大开办一个法律班,选拔各省政治条件过硬的文科尖子。振想是共产党员,又担任过基层干部,所以被调整到法律专业。这个班后被称为法律界的“黄埔一期”,培养出很多政法界的翘楚和优秀领导干部。
得以结识周振想,是因为在西村下乡。那时他是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当时县委宣传部抓了两个学习“毛选五卷”的试点,其一就是西村。那时还强调县级干部每年劳动一百天,于是两项任务合二为一,该村就成了我们学习的试点和劳动的基地。
该村的党支部书记虽文化不高,但非常认真负责。他介绍一个精干利索的小伙子说:“他叫振想。你们都是秀才,有什么活动就由他配合安排吧。”
振想当时刚满二十,已在社办高中毕业三年,办事很是成熟老练。他把我们安排在种子田里干点不累的杂活儿,还组织过几次地头学习。在这些活动中看出,小伙子很有头脑,口才也好。
振想家我去过多次。三间青砖挂面的北房,两间土坯砌的东屋。东屋堆放农具,还垛着挨到房顶的青草。一条窄窄的土炕上堆放着不少书籍和报刊,炕头摆一小桌,上面放盏擦得晶亮的煤油灯。
第一次造访他这简陋的书房,我就看到一件令人奇怪的摆设。他的书桌上方有块巴掌大的木板,被细绳儿晃晃悠悠吊在檩木上。如盘腿在桌前看书,脑袋一低正好磕到木板。我琢磨一会儿忽有所悟:“你是效仿悬梁刺股?”他笑着解释说:“我常成宿半夜看书,恐怕犯困碰倒油灯——那就把草点着了。”
因为学习刻苦,基础扎实,他确实具备较深的文字功夫。
那年,衡水地区召开学“五卷”经验交流会,县领导指定由振想代表西村党支部作大会发言,责成我帮他写个发言稿。我与振想切磋思路时,他却自告奋勇说:“我自己写吧,不行你再修改。”他写的经验材料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事例典型,语言也很流畅,我自然也没做多少改动。他的发言在会上受到好评。我在宣传部待了八年,多次给中心工作的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写发言材料,这样由发言人自己写稿且质量很高的,还是第一次遇到。
当年的振想,还是个执着痴迷的文学青年。他平时最喜欢的是写诗,桌边经常摆放着一摞诗稿,多是那种长长的奔放的抒情诗。我翻看过一些,觉得很有些贺敬之和郭小川的韵味。那时县里要办《饶阳文艺》,我就鼓励他抄几首旧作发表,他认真地说:“那我要新写!”然后立即写出百句长诗《金色的航灯——写在毛选五卷发行的时刻》,登在创刊号上。那首诗洋洋洒洒十几个自然段,感情丰沛,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我看了他的诗后说:“你词汇还真丰富。”他却笑着说:“你们下乡在村里叫了好,我琢磨词儿给你们送块镜匾。”我原想无非是“同甘共苦”“埋头苦干”之类,但他送的镜子上写的却是“真正甩开了膀子”几个大字,令人捧腹而笑。我常想,振想即使不上大学,凭他的努力和才气也会在文坛闯出一片天地。
振想很看重这段交往之谊。毕业之前找我一次,据说就业前景非常抢手,但他表示自己愿意终生埋头法学研究。那天他穿着一条劳动布裤子,膝盖和臀部都打着补丁,言谈举止依然农家子弟的朴素作派。他说:“咱们不比吃穿,只比学习,只比学问。”后来,他果然埋头治学,著述丰厚,不但成为博导,担任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法律系主任和副院长,还曾被选为“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成为全国法学界的权威人士。
随着声望的日益提高,振想的社会活动自然越来越多,听说市县领导也有不少人去拜访他。但我却没有去过。有次开车路过他单位的门口,我想进去看看他,但想到人家一定很忙,犹豫半天终于作罢。有次他回家探亲,邀我前去见面,一见就紧紧攥住我的手说:“咱县人们经常到北京找我,你怎么一次也不去呢!”那天说到我的女儿当年高考,他真诚地说:“要是上了分数线,就报我那学校吧。青年政治学院就是培养青年干部的!我那学校是提前批招生,不影响其它志愿。”我的孩子因是学的理科,就没有填报他的学校,但我对他的念旧之情还是心存感念。至于从未进京拜访过他,一是没事要办,二是性格使然。很多熟人和朋友,一旦身居高位,自己总是有些敬而远之。当然这肯定不是长处。
但我多年来从没忘记振想,始终在心中把他奉为勤奋敬业的楷模,也以曾结识这样一位朋友而感到骄傲。上世纪九十年代,衡水日报开办的《天涯海角衡水人》栏目征集线索,我立即就想到了振想。于是请振想一个与我同事的堂弟写了一篇稿子发出。听他堂弟说,振想虽担任了领导职务,但还是研究学问殚精竭虑,不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出版了十几部法学专著,成为大学法律专业的基础教材。
2004年,振想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七岁。当时县里派人前去吊唁,我却因故未能成行。赴京的同志说追悼仪式非常隆重,并给我带来一份悼词。当时我看着这份并不算长的悼词几乎落泪,默默无语,想到和振想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心里涌出的一个成语就是——天妒英才。
这份悼词我一直保存了多年。
作者:何同桂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