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阜城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规划、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农”的本质、“村”的风貌、“人”的参与、“居”的变化,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打造省级美丽乡村14个,县级美丽乡村50个。




坚持“三统整合”,推进美丽乡村规划“一盘棋”。美丽乡村、党建示范村、法治示范村统筹规划,每一个“村”的创建、每项工作的开展都放到全局的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阜城镇魏王村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党建+”的思路,利用坑塘整治后的闲散土地,新建占地1300平米的智慧党建主题文化广场;崔家庙镇刘枣胡村挖掘“把最后一口粮食留给八路军”的革命母亲王秀珍典型,围绕建党百年打造了红色主题一条街,建成初心广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讲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典故事;霞口镇前宫村以老党员老县委书记宫培林平生事迹为主线,修建700平米的红色广场,传承宫培林书记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精神;蒋坊乡北郭村、码头镇谢庄村等把法治元素融入乡村规划,精心打造法治广场、法治一条街、法治文化墙,用法治文化扮靓美丽乡村,形成1+1>2效应。专项资金、奖补资金、社会资金统筹投入,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民生工程、“三统筹三扩大四创建”以及涉农项目的实施一并考虑,实现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方面资金的综合发力。一年来,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共建美丽乡村,目前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投入3.2亿元。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以生态、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为一体,以五美为目标,把定性指标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研制工作,形成拥有18大项,31小项具体的建设考核评分标准,涵盖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挖掘,环境提升,服务保障,产业经营,村庄治理等方面,全域谋划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坚持“五美”并重,要素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新业态。




坚持“三因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幅画”。 因陋就简重实用,在村庄整体风貌的改造提升上保留乡土气息,不搞过度美化,顺势进行修复、利用,通过精细化的打造把“通透、敞亮、有序、墙净、植绿”的标准融入到村庄原始风貌中。坚持变“废”为宝,阜城镇芮王村利用废旧汽车轮胎,打造了创意景观小品;霞口镇后宫村利用废弃梨窖,建设梨窖广场,供游客观光怀旧;建桥乡彭刘雄村建设“谷色谷香”广场,用废弃石磨盘,重现丰收场景和农耕文化气息。坚持变“古”为宝,加强古树、古建、古井、古墙的保护,留住乡愁记忆。坚持变“残”为宝,全县拆除残垣断壁208处,整治坑塘19个,在此基础上,新建小广场48个,打造特色景点10个。坚持变“虚”为宝,深入发掘乡村生态内潜和文化基因,塑造了一个“原生、原本、原创”的建设“范本”。因地制宜讲实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研究“上情”,分析“村情”,结合“民情”,立足条件优势、资源禀赋,用“放大镜”寻“亮点”、找“特点”,走出一条“一村一貌、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建设路子。因势利导求实效,在外延上,由美丽乡村向美丽片区拓展,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环线,统筹布局,串点成链,整体提升;在内涵上,由美丽乡村向美丽产业拓展,探索“美丽+产业”发展模式,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在一二三产融合上做文章,积极培育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村康养等新型美丽产业,推进“资源变资产、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




坚持“三治融合”,推进美丽乡村管理“一张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法治深度融合,坚持有建有管,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农村环卫长效保护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维护作为乡镇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用法治为美丽乡村护航;推广“一约三制”(完善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和“积分制”管理,倡导志愿服务机制),让党员干部担任“路长”、“湖长”、“林长”,落实网格管理,健全从问题发现、反馈、整改、到建立长效机制的闭环管理。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德治深度融合,推广“五老理事会共管”模式,推选出德高望重、素质好、威信高的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引导他们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律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红黑榜”制度,以道德讲堂和百姓故事会为载体,组织“老一辈”讲历史沿革,“新生代”讲新风新貌,倡导移风易俗,破除大操大办陋习;大力开展“文明之星”“道德之星”评选活动和文明家庭、清洁之家“评一评、晒一晒”活动,使精神美丽与村庄美丽同步同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自治深度融合,推广“八大员”模式,各村把贫困户、退伍兵、离退休人员、老干部组织起来,组建了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宣传员等;实行党建引领和村民自治共管相结合,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参与环境整治,鼓励党员家庭争创“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对村庄卫生、基础设施、文体器材等责任到人,长效管护;引导、培养群众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通讯员 苗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