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缅怀英烈祭忠魂。
往年此时,衡水市烈士陵园里前来祭扫的人总会络绎不绝。然而,受近年疫情影响,陵园几经闭园、限流,变得肃静冷清。清明时节,记者带你走进这片红色热土,一起缅怀先烈、寄思明志。
明媚的春光里,烈士陵园一片郁郁葱葱,苍松翠柏间烈士纪念碑巍巍矗立,“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遒劲有力,熠熠生辉,诉说着烽火硝烟里的峥嵘岁月。
烈士陵园园长彭辉介绍,纪念碑高28.3米,象征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共28年零3个月的革命历史时期。纪念碑基座四周镶有四幅汉白玉浮雕,全面展现了我市战争年代的风雨历程和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
“看,东面浮雕记载了我市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1942年4月29日天刚亮,日军就纠集了石家庄、邢台、济南、德州等地日伪军3万多人的兵力,在飞机、大炮、装甲车的掩护下,对正在故城县武官寨一带休整的我冀南区党政军机关和部分直属部队共7000多人发动铁壁合围。在冀南军区参谋长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的率领下,抗日战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经过近一天的英勇拼杀,终于突破重围,向南转移,在这次战斗中共有5000多名抗日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每每讲起当年的战斗故事,彭辉总是热血沸腾,他说,衡水英雄儿女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谱写的一曲曲动人壮歌已融入衡水血脉,生生不息。
沿着笔直的小路,穿过成荫的树林,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区,每一个被擦得铮亮的墓碑前都放着一束黄菊。长眠于此的57名烈士,有38位有名烈士,19位无名烈士。彭辉告诉记者,近几年受疫情影响,陵园先后闭园、限流、不接待团体祭扫,一些外地的烈士亲属无法到陵园祭奠亲人。为此,陵园主动联系每一位烈士亲属,为无法到陵园祭扫的烈士亲属提供以擦拭一遍墓碑、敬献一束鲜花、打一个慰问电话为内容的代祭扫服务,在大力弘扬英烈精神的同时为烈士亲属带去温馨和慰藉。
“几天前,我们刚刚与烈士姬仁明的哥哥取得联系,他得知我们清明开展代为祭扫服务,非常感动。”彭辉说,多年来,陵园始终把收集、整理烈士资料、图片、战争史料作为工作的重头戏。其中,一部分珍贵记忆皆来自烈士亲属。姬仁明烈士事迹突出,是目前陵园内收集最完整、详尽的。
在陵园北端的纪念堂中,记者有幸见到了姬仁明烈士的立功奖章和荣誉奖状。一段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也由此展开——姬仁明是我市桃城区赵圈镇张圈村人,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师第四团特务连班长。在对越作战中,他主动请缨坚守距敌不足三十米的观察哨,直接向团作战室提供情况。其间,姬仁明总是抢零点以后值班。这正是敌情多、人疲劳的时候。他把眼晴贴住微光夜视仪,一刻也不敢松懈。时间长了,他两眼胀疼,头晕恶心,一夜下来,眼晴红肿,第二天晚上,仍照常值班。他总共向团作战室报告敌情450次,并每十天写一次敌情综合分析,为上级首长指挥作战提供了准确依据,敌人在屡遭准确打击之后,把凶残倾泻在在A8观察哨,向观察哨位置猛烈发射枪榴弹、火箭弹,用高射机枪频繁射击。最多时,观察哨位置仅迫击炮弹就落四十多发,姬仁明曾两次被炮弹震昏。1987年11月14日,他在一次侦察敌火力点时与越军遭遇,英勇牺牲,就在他倒下的一瞬间,又压响了一颗地雷……
只有走进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烈士,更好地理解烈士的牺牲精神。2008年,陵园内的烈士纪念馆如期竣工开馆,烈士资料、图片、战争史料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纪念馆整体造型庄重、肃穆、简洁,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共收录革命战争图片400多张和20396名革命烈士资料及部分实物,较完整地收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衡水的革命历史资料。
纪念馆布展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场景复原、浮雕、蜡像及声光电多媒体技术,浓墨重彩地重现了衡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支前规模空前的历史画卷。为了便于整理和了解烈士信息,馆内特别建立了“烈士英名录”,依托多媒体,分地区、县市存档烈士资料,只要点击屏幕,就可以详细查询2万多名烈士的籍贯和生平事迹。
烈士陵园开园以来,已接待群众3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衡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这座红色文化传承地,涤荡着多少心灵,播洒着多少爱国火种。
蓝天白云之下,记者的目光穿过苍松翠柏,越过纪念馆的屋顶,看到这座陵园,早已经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环绕。烈士英灵的守护下,这座曾历经炮火与鲜血的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奔向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