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啦!”


“瘦多了……”


春暖花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已完美落幕,我市前往支援的30名医务工作者圆满完成任务回家了。当他们在为终于回家而欢欣雀跃时,家乡的亲朋好友却为他们的消瘦暗暗心疼。



65天,他们无愧于使命,用汗水、智慧、拼搏在这场冰雪盛会留下绚丽的衡水印记,成为众多与会运动员、工作者眼中那道温暖的光。


“咱们都是全员配置,一辆负压救护车配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主要负责伤病员的急救转运。我们仨是老搭档,过去以后适应的挺快的。”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康肖菲、焦华建、陈文志在急诊科本就是搭档,在支援冬奥期间的协作更显顺畅,圆满完成了20天的场馆外环岛保障和12次急救转运任务,“很累也很骄傲,想想冬奥的成功里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就特别自豪!”



骄傲,也是深州市医院的于晓青、闫阔和李伟的共同心声。为支援冬奥,闫阔义无反顾推迟了婚期,于晓青新婚第一个春节就与丈夫分离,李伟度过了一个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特殊年。“家里人特别支持,有遗憾也是开心的。能为国家级赛事出一份力,一辈子可能就这一次机会,值得骄傲。”三人相视一笑,笑容里是自豪和无悔。


他们应该自豪,和他们一同回家的,是一张张荣誉证书,还有一封张家口市冬奥会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管理指挥部医疗防疫组致衡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感谢信。信中,对他们的支援工作给与了肯定。


白衣执甲,他们踏雪出征。


鲜花着锦,他们迎春而归。



65天,每个人都肉眼可见的瘦了,无暇顾及的头发也开始了自由生长。面对同事关切的询问,90后的焦华健笑说:“多好,不用特意减肥了。”闫阔头顶“小揪揪”发个朋友圈,自我调侃“小辫儿已经梳起来”。



65天,远不是他们口中那么轻松。


寒冷,是第一道关。“为了行动方便,我们防护服内的衣服不能太厚。而转运任务经常是夜里,温度大都在零下二三十度。”康肖菲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转运任务凌晨1时出发,直到4时多才回来,“再等消杀完毕,人基本就冻傻了。”严寒,对车也是一种考验。作为一名老司机,李伟每天坚持凌晨6时热车,“那个时间段很冷,几乎是最冷的时候。热这一次车就能保证这一整天,只要有需要,车打着就能走。”


适应,是第二道关。自家载满物资的救护车刚到就被征用,焦华健他们不得不马上花费精力和时间去适应车辆和救护物资。“车是随机调度的,我们先后换了5辆车。陈哥负责熟悉车况,我负责熟练掌握车内配备的抢救物资,不管是器械还是药品都得心中有数、手上有准,避免用时掉链子。”焦华健笑说,自己这个小护士是最忙的,“每次换车,都要抓紧时间把车里的仪器和药品折腾个遍。”


紧张,贯穿着整个支援任务。“我们是24小时待命的,一有任务必须15分钟到位,精神每一刻都是紧绷着的。转运任务两点一线,全程不得间断。停车、喝水、去厕所都不行,错过吃饭时间是家常便饭。”回忆当时的辛苦,于晓青眼睛却满是笑意,“连轴转,真的很紧张。大雪路滑、环境陌生、寒风刺骨、压力巨大,我却觉得充实而满足。”为什么?“因为每一次成功完成任务,就意味着赛事风险的进一步可控;每一次的安全归来,都意味着我个人综合素质的又一步提升。”娇小的女子身上有着大大的能量。




使命、责任、义无反顾,自豪、震撼、备受激励……


这些词语频频出现在受访志愿者的口中。短暂而漫长的65天,已深深铭刻在他们的生命中。这段支援经历,让大家既为祖国骄傲,也为自己自豪,怀揣着满满的自信、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