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香港知识分子③——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赵程昊


经过忐忑而又略带焦急的等待,赵程昊拿起快速检测棒,字母T后边的那道横线终于消失了,测试结果显示阴性。长舒一口气,赵程昊的表情也轻松了起来。在一周左右的隔离治疗后,不幸染患新冠肺炎的他终于康复了。


(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赵程昊)


不幸“中招”!想想都后怕


春节前夕,香港市民都还在紧张地为节日做着准备。新闻偶尔传出零星的确诊病例,“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还并不担心,大家都觉得,这次传入香港的奥密克戎病毒致死率并不高,似乎没那么危险,身边人只当是一次‘大号流感’,没有太在意。”直到2月5日晚上,赵程昊正在朋友家共进晚餐,附近街区因为出现确诊病例开始封闭。为了避免被堵在朋友家中,赵程昊选择提前离开。从那天开始,他开始觉得,这轮疫情并不简单。


2月20日左右,赵程昊开始感觉咽喉痛。起初他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因为熬夜工作,有点上火。直到症状越来越明显,怀着忐忑的心情,赵程昊进行了抗原测试。看到检测棒上两道鲜明的横杠,他意识到,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


“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的,奥密克戎传染能力真的很强。我到现在都不确定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被传染的。确诊前,因为是寒假,加上此前疫情形势发展越来越不乐观,我一直都是居家办公,基本没有外出,尽管如此,我还是‘中招’了。”说到这里,赵程昊不免苦笑出来。


与病毒“共存”?太不负责任了


亲身感受过奥密克戎的“威力”后,赵程昊认识到绝不能与病毒“共存”,而是要坚持“动态清零”。在他看来,选择与病毒“共存”,首先是对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幼童的不负责任,“许多人认为,奥密克戎只是传播力强,但致死率低,所以并不危险。但是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他们没有考虑到老年群体和幼童的安危。这一轮疫情下,香港患病的逝者中,老年人占了绝大比例,甚至有一位11个月大的幼童不幸离世。放任病毒传播,实际上是放弃了保护老年人和幼童的安全。还会有更多老人和孩子受到影响。”


(截至3月6日,香港第五轮疫情造成病亡人数九成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图片来源:香港文汇网)


即使是抵抗力较强的青年,赵程昊觉得也不应该对这次疫情掉以轻心,“人们对奥密克戎的认识还并不全面,我们目前还不确定这种病毒会不会引发其他的后遗症。我有一位病友,虽然已经治愈,但是一直都感到咽喉不适,咳嗽不止,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共存’实际上是一种侥幸心理。即使可以治愈,但奥密克戎仍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病毒,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尽量避免更多的人染上疾病。”


这几年香港疫情反反复复,迟迟不能“清零”已经影响到香港的整体发展。如果总是控制不住疫情,不排除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向其他地区。赵程昊说:“香港同大湾区的联系已经非常紧密,原本我的同事、身边的朋友,都有好多业务要到内地去处理。但是香港这边一直断断续续出现病例,往来非常不便。许多合作受此影响被迫停止。一直没能‘清零’,就好像把香港发展的舞台局限在了香港本土,错失了许多机会。”


绝不“躺平”!香港会好起来


万幸的是,经过十几天的调养,赵博士逐渐康复。在养病期间,赵程昊也感受到了身边人的温情,“我的一位同事,我叫她Abby姐。得知我生病后,每天都在关心我有没有按时吃药、叮嘱我好好休息。居家隔离的时候,她担心我物资不足,还特地为我送来补给,煲好了罗汉茶送给我。”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是香港市民一直没有放弃抗击疫情的决心。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温暖,一同奋战。而在此时,防疫政策如果“躺平”,显然是对这些仍然在努力抗疫的人最大的辜负。


疫情暴发之初,物资紧张、检测效率慢,确诊病患也很难得到收治,香港市民都很恐慌。但祖国在第一时间就给予了香港抗疫全力支持。


内地援港医疗队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内地援建方舱医院的落成和投入使用,缓解了香港本土医疗系统的压力。


援港物资源源不断抵达,保障了香港人民日常生活。


(内地援港医疗队开赴香港,图片来源:香港文汇网)


赵程昊说:“祖国的支援让香港有了底气,有了信心。


我已经好起来了,


相信有了祖国的支持,香港也会很好地好起来。


大家要Stay negative,but mentally, be positive(保持阴性,但心态上要积极)。”


编辑:姜长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