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计并不是会计,而是一名在县委机关伙房干了四十多年的炊事员。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县委大院里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大院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于会计也从炊事员熬成了炊事班长。


于会计小时侯家境贫寒,没上过几天学,账码的基础不怎么样。卖饭收饭票时,遇到稍微复杂一点儿的加减,计算起来就比较吃力,往往是买饭者主动帮忙算清。因为他人缘儿特别好,大家便送了他个绰号“于会计”,尽管他知道这是大家取笑他,却也不在乎,反而觉得大家伙是瞧得起他。


炊事班陈师傅,三十四岁时才讨上了老婆,当时新媳妇十七岁,整整相差一半儿。结婚二十多年了,他媳妇接近四十岁了,可老陈才五十多岁。“怎么就差不了一半儿了呢?”为这事儿,于会计犯起了琢磨,好长时间都闷不出这是个什么理儿,问谁,谁都笑而不答。


于会计尽管账码儿一般,可记性特别好,件件心里有数,处处忠于职守。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要数他卖咸菜条儿了。老咸菜条儿,一分钱一份,不管有几十口子人打饭,一碟一碟地盛,别提多么认真啦,用筷子夹进来夹出去,哪怕瞅着多了半根,也恨不得切下一段儿来。于是,人们为他总结出了个歇后语:“于会计的咸菜条儿——不多不少,正好!”


别看于会计算账貌似不在行,对伙房的东西却把得非常严,一分一厘,甭想不明不白地流出去。不论是小伙计,还是县委书记,他都丁是丁,卯是卯,一碗水端平,一分钱也不能少。多年的顶头上司老周(曾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副书记)在机关住单身宿舍,经常熬夜加班,往往深更半夜喊起老于来,到伙房买个干粮充饥,免不了有忘记带饭票的时候。大家都见过于会计大庭广众之下向老周追要欠费,而且不止一次,老周每每都是歉意地补上。


虽然进城工作许多年了,于会计始终保持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淳朴、勤劳和淡泊的习性。他不吸烟,不爱酒,对玩儿的项目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嗜好。除了工作服外,几乎没见他穿过其它新衣服。剃头也不去理发馆“花那个冤枉钱”,都是伙计们间相互服务一下,剃个“光葫芦瓢儿”就结了,无非是常常闹得脑袋上零零星星地点缀几处红色标记。他的工作流程,就是宿舍——伙房——上街买菜——回到伙房,几乎没有其它活动空间,也没有改变过工作日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限循环。就这样,还整天乐呵呵的,十分惬意,非常自在,在他看来,天底下最美的差事儿,莫过于在县委会里当炊事员了。


于会计老伴儿在农村老家务农,被机关同志们尊称为“大美人”。他两人都是穷苦出身,大龄婚配。老于家没房子,“大美人”便常年住娘家。老于特别惦记老伴儿,每月初领了工资,不出三天准请假回家,把还没来得及暖热乎的工资一分不少地上交夫人。夫妻恩爱有加,令人羡慕不已。有人给他写了首打油诗:“旧车子,慢撒气儿;大热天儿,沙土地儿;戗风赶上漫上坡,拱腰撅腚脚铆劲儿;气喘不忘哼小曲儿,急着想见‘大美人儿’。”


人前人后,于会计总爱夸夸他老伴儿,常挂在嘴边的是说她特别俭省节约。当时的娘家在全县当属中等偏上的水平,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娘俩混日子,又是“来援户”(指家里有人在外挣钱),可常年都是吃两顿饭。花钱更是舍不得,老于交回去的工资,除了必需的油盐酱醋开销外,其余的钱都存起来。存银行又怕露富,干脆就在自家四处藏藏掖掖。一次,老于回家后到茅房方便,无意中发现土坯墙缝里塞着一角旧报纸,好奇地伸手往外抠,竟拽出一个纸包,里面包着几十块钱。噢,原来这是老婆的一处“小金库”!出于尊重,老于没有声张,又小心翼翼、原封不动地放归原处。事后,老于不无担心地多次给人念叨:“俺老婆子放的钱,恐怕连她自个儿也找不全。”


还有一次,老于回家,正赶上女儿十二岁生日,老婆说:“把那茶壶里放的鸡蛋拿出来吃了吧!”老于掀开茶壶盖,伸手摸出一个,哎,鸡蛋怎么这么轻呀?一个一个都掏了出来,蛋壳都变了颜色,个个都成了空壳。“唉,你这是多会儿放的鸡蛋呀?”“生咱闺女坐月子的时候放的啦!”可怜于夫人。若不是老于亲口告知,谁人能会相信呢?老于每次向人炫耀,脸上总洋溢着骄傲的美意。


会过日子的“大美人”,让于会计又怕又爱又无奈。他夸老伴儿,也有点儿为怕做掩盖,褒奖中意味着满足。不见得谁都能处理好家事,凡夫俗人的老于做到了,他有格局,他是幸福的。清醒着又糊涂着,包容和担当,才显智慧和能力。


在那食材匮乏的年代,于会计于平凡岗位倾心敬业,为机关同志们调制出多彩的滋味。他变着法地搞粗粮细作,烙高粱面大饼时外面裹上薄薄一层白面,把高粱面加工成钢丝面,压饸饹,摊煎饼,炸油条,包饺子,打烧饼,豆腐脑,老豆腐……还有机关干部住单身宿舍生病时,端至床前的红糖姜水、挂面鸡蛋,那暖心的味道浸润着大家的美好记忆。


于会计看人无高低,尽职无亲疏,几十年如一日,用敬业之情烹调岁月,用博爱之心拨响幸福的琴弦。县委大院的机关干部没听见他发过一句牢骚,没见过他与人翻过一次脸。也没有人想过他有什么理想、信仰与追求,更不知道他一生有过什么样的期盼和奢望。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他的大名叫什么,只知道他叫“于会计”。


作者:杨万宁 刘振奇  编辑:李耀荣